褚大將記錄“雙王并存”的竹簡,小心翼翼地放進貼身書袋里面,唯恐不幸丟失。
白明哲從角落拿出兩個杯子,打開水囊,為他倒了一杯水,笑著說道:“褚兄,君與吾已經(jīng)交流了三天,卿還有什么想要問的嗎?”
褚大嚇得連忙擺手,“不敢!不敢問了。若是再這樣下去,吾非要被董師批判為離經(jīng)叛道之徒不可。為兄膽小,不敢追究過多的隱秘之事?!?br/> 再問下去,估計他都有詰問孔夫子的想法了。
為何《春秋》中很多事情閉口不言?
為何“雙王并存”這么大的事情史官不書?
他自幼就明白一個道理:史官者,不畏王權(quán),正直書寫。
而《春秋》作為儒家的經(jīng)典,其書寫方法,竟然與這個道理相違背。
為了儒家在心中的圣潔地位,他決定閉嘴不言。
思想,絕對不可動搖!
白明哲對于褚大的恐慌,也不好意思說什么,剛才辯論了半天,他早就心神憔悴。
為了緩解思考,他將自己面前的杯子端起,“咕咚!咕咚!咕咚!”一飲而盡。
也許是覺得氣氛有些尷尬,褚大忽然腦海一亮,想到了一個新的話題,“賢弟,汝尚未加冠,竟官至六百石。若是不出意外,君的官宦生涯定然會在兩千石!敢問,君之理想是什么?”
坐了這么久的馬車,白明哲骨頭都快被顛散架了。
他倚著馬車車廂,眉頭微微一緊,頹然一笑,引用了蘇洵的管仲論中的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此乃吾之理想!”
褚大眼前一亮,激動地拍了拍手,“管仲相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君之志向極高也!”
管仲何許人也?
齊桓公的相國!
在孔子眼中,齊桓公是仁義君主的代表、管仲是賢臣的代表!
儒家盡管學(xué)派眾多,但他們都相信一點:若想要回三代之治,君王大臣至少要學(xué)習(xí)齊桓公、管仲!
況且,正是因為管仲,齊桓公才會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對北方的戎、狄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打擊。
大漢一統(tǒng)天下近百年,但七國之亂的景象,依舊使人歷歷在目。再加上北方匈奴多次犯邊、劫掠大漢百姓。這個時候,尊王攘夷自然是文人書生希望看到的,尤其是儒家,只恨天下沒有出現(xiàn)第二個管仲輔佐劉徹。
如今白明哲提出想做管仲,直接迎合了儒家的想法,使褚大恨不得抱著親上幾口,發(fā)泄自己心中的激動。
學(xué)管仲!忠臣!
當然,若是學(xué)周公旦,也算是忠臣,只不過現(xiàn)在不合適,因為劉徹的崽子還沒有出生。
萬一他高呼一聲,想學(xué)周公旦,被劉徹認為這是在咒他早死怎么辦?
別剛升級了大招,按都沒按出來,就讓隊友給賣了。
權(quán)衡一下,還是管仲更保險一些。
褚大正襟危坐,然后用雙手將面前的杯子舉了起來,對著白明哲一拜,高聲說道:“賢弟,為兄相信,以汝之才,日后定可以官至丞相!”
語畢,以水代酒,一飲而盡,
盡管這句話中的官至丞相很是恭維,但是,白明哲作為一個后來人,總是覺得有點怪怪的。
他真的很想問一句:“你莫不是希望我早日見閻王?”
給劉徹做丞相,就好比給棒子國做總統(tǒng)。兩個都是高危職業(yè),不過前者更加高危。
因為棒子國的總統(tǒng)也就判刑,關(guān)里面,而大漢丞相,那可是做不好就得死的位置。
也就是目前處于漢武帝執(zhí)政早期,大家都不了解劉徹的想法,如果到了晚年,丞相這兩個字,都會被大家嗤之以鼻,甚至“祝賀君官至丞相”都有點罵人的意思。
劉徹做了五十四年皇帝,在他整個執(zhí)政生涯里面,衛(wèi)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等十三個人曾擔任過丞相一職。
其中李蔡、莊青翟、趙周都是被迫自殺;而竇嬰、公孫賀、劉屈氂則是最終被斬殺;而最慘的是田蚡,他在與竇嬰爭斗事件中被嚇到了,直接驚懼成病,最后發(fā)瘋而死。
這丞相的位置,誰愛坐誰坐。為了自己的小命,白明哲是真的不敢坐上去。
于是,他看似謙虛的回應(yīng),“褚兄言過矣,小弟才疏學(xué)淺,不適合做丞相。如今匈奴屢次進犯大漢,吾之愿望,乃將匈奴趕出漠北罷了,”
褚大不以為然的搖搖頭,“賢弟,為兄覺得還是丞相這條路比較好走,將匈奴逐出漠北,恐怕有些困難。自大漢開國以來,在防御階段就沒有過大的勝利,更別說主動出擊驅(qū)逐匈奴了?!?br/> “看來兄長信心不足啊,不如這樣,吾二人打個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