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二年,璞鼎查率領(lǐng)英軍攻陷乍浦,接著攻占吳淞寶山上海鎮(zhèn)江,江南提督陳化成戰(zhàn)死。
英軍的戰(zhàn)艦大搖大擺地開進長江。負責(zé)長江防御的欽差大臣耆英和伊里布二人嚇得魂飛魄散,知道水上力量遠遠不敵英軍,趕緊給道光皇帝上書,建議議和,并且調(diào)熟悉洋人洋務(wù)的伍秉鑒伍紹榮父子前往南京,在南京和璞鼎查商談。與此同時,二人也給兩廣總督和廣州將軍寫信,請他們安排伍家父子北上。
卻說英國人北上后,十三行重新開張,但是十三行隨時處于炮火籠罩之下,因此短時間內(nèi)都沒有什么生意。李逸云的同舟堂做藥材生意,這兩年打仗死傷了許多中國人,他把許多藥物都低價賣給了傷者,有的藥材甚至白送。許多傷者對他感恩戴德。
其實李逸云另有打算,這些藥物本來都是打算出口賣給洋人,但是現(xiàn)在沒有洋人來做生意,想把藥反過來賣給中國人不太妥當,放在倉庫里也容易壞。先前義律占領(lǐng)了十三行,英軍軍紀敗壞,到處殺人搶劫放火,同舟堂的貨物被燒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轉(zhuǎn)移到了其他地方。轉(zhuǎn)移過程中少不了風(fēng)吹雨淋而變質(zhì),想賣出去更加困難。還不如低價處理,賺個口碑。
卻說這一日,李逸云在家中閑坐,看到伍紹榮和廣州知府余保純來訪,連忙請進屋。
李逸云給二位上茶,問:“余大人,三弟,今兒怎么得空來了?”余保純算得上是李逸云見過的最為清廉能干的廣州知府,對他充滿尊敬。
余保純道:“英國人太厲害,已經(jīng)打到了南京附近。朝廷已經(jīng)打算議和了。耆英和伊里布兩位大人給我寫信,讓我送伍掌柜和伍老先生到南京去,和英國人談判。但是伍老先生說年紀大了,走不動路,讓伍掌柜帶幾個朋友過去?!?br/> 李逸云心想,伍秉鑒伍紹榮父子巴不得英國人殺進紫禁城,砍下道光皇帝的腦袋,怎么會真正地幫朝廷談判?恐怕會把朝廷罵賣了。
李逸云問:“耆英是誰?伊里布是誰?”
伍紹榮給李逸云介紹道:“耆英本是杭州將軍,后來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負責(zé)在長江一帶抵御英軍。而伊里布是耆英的扶手。他可是個難得的清官,任兩江總督,也曾經(jīng)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負責(zé)浙江沿海的軍事行動,因為多次跟英國人打仗吃了敗仗,被人彈劾,罷了官。但是在罷官之后,朝廷發(fā)現(xiàn)無人可用,只好重新啟用伊里布,讓他協(xié)助耆英。”
李逸云道:“除了林則徐大人,其他的欽差恐怕都沒什么用?!?br/> 伍紹榮笑了笑,道:“這等話少說為妙。二哥,我請了同順行的吳天顯掌柜同我一起出發(fā),還想喊上你。英國人想一口吞下整個清王朝,不太可能。如果議和,英國人肯定想占我們十三行的便宜。我們過去幫忙談判,起碼能幫十三行爭取一點好處。”
李逸云心想,伍紹榮這般話興許不假,朝廷的死活他管不著,但是十三行不能任英國人蹂躪。李逸云道:“我倒是愿意跟你一起去,可是論資歷論經(jīng)驗,我在十三行里都算是比較淺的,怕幫不上什么忙?!?br/> 伍紹榮道:“聽說你的至交好友孔帕尼先生也要去南京,所以請你過去,肯定能說得上話?!?br/> 李逸云大喜,道:“若是如此,咱們就出發(fā)吧?!?br/> 伍紹榮道:“等你把同舟堂的生意先安頓好,然后再走。這議和,不議個一倆月,恐怕議不出什么東西來。”
李逸云苦笑道:“現(xiàn)在哪還有什么生意可以做?!?br/> 伍紹榮道:“倒也是?!?br/> 余保純道:“二位在十三行經(jīng)營已久,對洋人頗為了解,還望二位多多為朝廷說好話,莫讓皇上臉上太難看。”
伍紹榮嘆道:“城下之盟?。 ?br/> 李逸云跟李家陳家人交待,要和伍紹榮一起去南京。李素問極為擔(dān)心:“此去兇險萬分,千萬要小心?!?br/> 陳半夏的弟弟陳當歸已經(jīng)長大人,可以獨當一面。他站出來,說:“李二哥,帶我去吧,我也想見見世面,兩人也能互相照顧?!?br/> 李逸云笑道:“家里不能沒個爺們,你在家里照顧兩家人吧,擔(dān)子很重。”
陳當歸拗不過,只好老老實實呆在家里。
李逸云交代完畢,第二天就和伍紹榮一起出發(fā)了,同行的還有同順行的吳天顯掌柜。吳天顯的倉庫在義律放的那把大火中也被燒了一大半,損失慘重,氣得吐血。但是當?shù)弥x律被英國政府抓回去審判時,三人又都有兔死狐悲的感覺。
三人進入江蘇境內(nèi),快到達南京時,被伊里布的人接到驛站中。
來到驛站,李逸云三人都跟伊里布請安問好。
伍紹榮因為伊里布是來接他們的,笑道:“伊里布大人真是太客氣了。”
伊里布卻不好意思笑了笑,道:“三位,真是對不住。本來是我向萬歲爺上書推薦您二……您三位來協(xié)助談判,但是萬歲爺否了我的上書,說您幾位都是廣東人,對江蘇不熟悉,來了也無用,讓我送您幾位回去。您幾位就不用操心議和之事了。”
伍紹榮一愣,道:“和英國人議和,自然要請對英國人了解的人來幫忙。我們十三行的人長期和英國人打交道,熟悉外交事務(wù),這才是首要。至于廣東人不熟悉江蘇,恐怕對議和無甚影響吧?畢竟不是廣東人和江蘇人議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