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張魚的消息后,第五倫看似隨手一點(diǎn),就讓竇融來“迎接”王莽。
畢竟竇融在新朝也是堂堂波水將軍,掌握兵權(quán)的人物,頗受王莽信賴。
但越是如此,如今再見就越尷尬,竇融人都懵了,待會究竟該怎么對待王莽,如何稱呼,要不要行禮?都是個大問題,竇融小心翼翼地問第五倫,第五倫卻意味深長地笑道:
“周公自便?!?br/>
這怎么自便法?據(jù)說伊尹也做過夏臣,但商湯滅夏后,伊尹再見夏桀時是怎樣的光景,史書上也沒記載啊。
他們遇到的事實(shí)乃曠古奇聞,根本找不到任何先例,竇融只能趕鴨子上架,臨時想。
“要不還是以故臣自居,稱王莽為‘故帝’?甚至哭一頓?”
這符合竇融一貫的敦厚長者人設(shè),若如此,他倒是“重情重義”,將自己撇得干凈,那第五倫待會豈不就更尷尬了么?要知道,當(dāng)年王莽可是以第五倫、竇融并列啊。
這一琢磨,竇融算是明白皇帝派自己來的深意了,想起了發(fā)生在漢昭帝時,京兆尹雋不疑逮捕偽衛(wèi)太子之事
當(dāng)時有人冒充漢武的兒子,早就死去的衛(wèi)太子出現(xiàn)在長安北闕,惹得幾萬百姓圍觀,又有丞相、御史、中二千石等官吏去辨認(rèn),都不敢表態(tài)。倒是雋不疑當(dāng)機(jī)立斷,將此人逮捕,有人說真假難辨,還是不要太草率,雋不疑卻說……
“春秋時,衛(wèi)國太子蒯聵因違抗其父衛(wèi)靈公而逃亡國外。等衛(wèi)靈公死后,蒯聵的兒子繼承了君位,這時蒯聵請求回到衛(wèi)國,衛(wèi)侯卻拒絕了生父??鬃釉凇洞呵铩分匈澰S此舉。如今這位衛(wèi)太子也曾得罪過先帝,若是真的,他逃亡在外而沒有接受處死,仍是我朝罪人!”
所以,要以罪人待之,而非“故太子”。
與之相似,第五倫對王莽的定性,早在鴻門起兵時就已定下來了,不是什么清君側(cè),則是直書王莽之惡,是吊民伐罪!是誅滅無道!
那一趟自己雖然錯過,但現(xiàn)在該怎么干,竇融已有了分寸。
他琢磨著這件事,再抬起頭時,那死而復(fù)活的不速之客越來越近,竇融也豁出去了,只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于是在看清安車上那個白發(fā)老叟的時候,竇融肅然邁步過去,朝他一作揖,卻未曾有任何稱呼。
“波水將軍。”王莽理想再度破滅后,還真是一心尋死,逮到誰就懟誰,眼下只盯著竇融冷笑道:“當(dāng)初將軍隨大司空征綠林,予親授的旌旗鼓樂彤弓,如今尚在否?”
本意是想讓竇融慚然,沒記錯的話,當(dāng)初竇周公謁見自己時,還是個老實(shí)人……
“確有其事。”
竇融果然很和善老實(shí),只道:“方才一揖,乃是替昨日之我,拜于故君?!?br/>
旋即話音忽變:“然昨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
竇融當(dāng)著眾人的面,不卑不亢地說道:“先時雖得大司空幸愛,為前朝賞識,然融行于軍旅之中,目睹百姓藜藿不充,田荒不耕,京兆谷價騰躍,斛至數(shù)千,吏民陷于湯火之中,又動輒遠(yuǎn)役,以至于胡、貊侵犯北塞,綠林、赤眉之寇入于帷帳,不由大愁。然而融乃平庸之輩,只能淈其泥而揚(yáng)其波,順濁流而行?!?br/>
“然融一心忠懇,竟為朝廷及大司空所疑,含冤入獄,接著昆陽大敗,方知新室之不可救,樹朽先朽于根,國亡先亡于上!昏君亂臣,貪殘于內(nèi),擅改制度,元元百姓,饑寒并臻,恨不得新室瞬時覆滅,吾等焉能不?。俊?br/>
“當(dāng)時我茫然無措,只欲自盡,方驚聞陛下于鴻門舉兵,破八校之陳,摧九虎之軍,威震關(guān)中,攘除禍亂,驅(qū)逐無道之君,解天下于倒懸!”
說到這,竇融的手,已經(jīng)指到王莽頭上了:“融為新臣時,乃是助紂為虐,輾轉(zhuǎn)難眠,良心不安,生不如死!”
言罷又往后一拱手:“為魏臣以來,卻是輔佐圣君,蒙其福而賴其愿,協(xié)力攘除天下紛亂,再建綱常乾坤!”
“昨日之我,尚能稱汝一聲‘廢帝’?!?br/>
“然今日之我,則只能稱汝為‘獨(dú)夫莽’若非圣君仁慈,我亦要持白刃,為天下除害!”
好一個“獨(dú)夫莽”,罵得一路上受了王莽不少鳥氣的張魚忍不住笑出了聲,卻又擔(dān)心安車上的皓首老匹夫受不了這刺激,當(dāng)場氣死。
然而讓張魚和竇融驚奇的是,被如此痛斥,王莽居然神色自若,反而用一種怪異的眼神看著竇融,那莫非是……
憐憫?悲哀?
沒錯,在王莽自己看來,他就像一個經(jīng)歷沉浮后,參透世事的圣人,而竇融呢?不過是為了急著向第五倫表忠心,與新朝做切割,而潑婦罵街的可笑倡優(yōu)。
然后,老王莽便極有涵養(yǎng)地嘆息道:“大戴禮記有言,人之道莫大于父子之親、君臣之義。父道圣,子道仁,君道義,臣道忠?!?br/>
“而賢臣之事君也,受官之日,以主為父,以國為家。只要有能夠安國家,利人民之事,要不避其難,不憚其勞,以成其義。故其君亦佑助之,以遂其德?!?br/>
這就是王莽對自己臣子的要求,希望個個都是沒有私心的完臣。
王莽看著竇融:“如汝所言,當(dāng)年予確實(shí)為人所誤,行事剛愎自用,辦了許多錯事。但竇周公,汝自詡國家忠良,當(dāng)初與第五倫入宮謁見時,為何盡是阿諛奉承之言,卻無半句規(guī)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