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朱瞻基吐血倒地之后,就有刺客大喊了一聲:
“快走”,便退出了與華山派眾人的交手,另外的兩個刺客也跟著撤退了。
華山派眾人也不敢追擊,便圍了過去,要看看皇太孫的情況。
此時神機營立馬出動,對著刺客一排齊射。
雖然打傷了其中一人,可是還是讓儲齊兒三人給跑了。
……
入夜后的的蒙古草原,寒風刺骨。
中軍大帳后面緊挨著的軍帳里,朱瞻基正躺在床上。
他被救回來已經(jīng)過去整整一個時辰了。
在華山派五人的救治下,朱瞻基剛從昏迷中轉(zhuǎn)醒,然而卻命若游絲。
與此同時,中軍大帳中的永樂皇帝已經(jīng)成為了一頭暴怒的雄獅。
在過去的這一個時辰當中,他從侍衛(wèi)的口中,了解到的情況是這樣:
朱瞻基在侍衛(wèi)長李謙的帶頭鼓動下,對馬哈木等人進行追捕,就在即將抓到馬哈木的時候,馬哈木雇來的蒙面高手突然殺了出來,不但讓馬哈木等人給逃走,而且不要命地對朱瞻基發(fā)起了弒殺。
同時根據(jù)打掃刺殺地點的人回報,并沒有發(fā)現(xiàn)李謙的尸體,估計是畏罪潛逃了。
因此永樂皇帝已經(jīng)連夜讓人給太子傳令,滅掉李謙三族——也不知道李謙一個內(nèi)侍是否還有族人。
而那些參與鼓動皇太孫進行追捕的侍衛(wèi),也被永樂皇帝給關(guān)押起來了。
然而,永樂皇帝的怒火并沒有因此而消減一丁點,因為他認為充當罪魁禍首的馬哈木,還沒有受到應(yīng)有的懲罰。
為此永樂皇帝決定繼續(xù)進軍,如果捉不到馬哈木,誓不罷兵。
不僅如此,他還連夜下令將所有俘虜?shù)耐哓荼鴼⑺馈?br/> 隨從的文官,有人認為自古殺俘不祥,為此進言,也被永樂皇帝打了軍棍。武將們對于殺俘倒沒有多少抵觸,畢竟瓦剌兵殺死或者打傷打殘過他們手下的士兵,所以對于瓦剌俘虜他們總抱有深深的敵意,平時礙于律法和輿論,不敢亂來。
但是,因為現(xiàn)在朱瞻基被刺殺,皇帝親自下令殺俘,他們還想對皇帝稱贊一番呢,那里還會有人出來勸阻!
不過,對瓦剌繼續(xù)進軍,那些較為理智的將領(lǐng)卻認為極為不妥。原因主要有下面這幾個:
一是、軍需有限,支撐不了長期作戰(zhàn)。
二是、大軍深入蒙古草原,瓦剌兵一旦化整為零,容易被拖垮。
三是、韃靼人一旦出兵截斷大軍的糧道,則會把大軍困死。
四是、如果完全地把瓦剌給滅了,那么草原上將再也沒有任何勢力能夠繼續(xù)牽制韃靼人,這就相當于變相地為替韃靼人統(tǒng)一蒙古掃清了障礙,不利于北疆的安寧。
雖然,這些將領(lǐng)不贊同繼續(xù)用兵,但是他們也深深地知道,此時不能去觸碰皇帝的霉頭,因此也就選擇了保持緘默。
然而,往往有些將領(lǐng),說他們好戰(zhàn)也好,或者為了軍功也好,卻極為贊同,叫囂著要滅掉瓦剌,為皇太孫報仇。
其實,每次打了勝仗之后,都是會有一些驕兵悍將叫囂著繼續(xù)進攻的。這是戰(zhàn)爭中,最為常見的,更是一支具有血性的軍隊的必然表現(xiàn)。
然而,任何一種血性的行動都不能讓它脫離理智的頭腦的控制,否則將會遭受失敗。
平時控制這些驕兵悍將的頭腦便是保持理智的永樂皇帝,能夠壓制住這些驕兵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