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驗證很簡單。”
這個時候,湯裘隨手拿起一件東西,示意道:“你看這作品,也是我親手雕刻的,而且也沒有給人物開眼。如果你不信,不防試驗一下,看看胡亂開眼的后果,究竟是什么情況,你覺得怎樣?”
“……好。”
王教授略微猶豫,就直接答應了下來。
葉川看去,只見湯裘拿來的東西,那是一尊佛像。大肚子,嘴巴張開,哈哈大笑,憨態(tài)可掬的彌勒佛,很有喜感。
不過這尊佛像,與其它作品一樣,并沒有開眼。
王教授拿起佛像,也有些為難:“湯老師,你應該知道,我的專業(yè)是國畫,不會雕刻呀。我怕拿刻刀亂刻,就算毀不了佛像,也糟蹋了你的心血?!?br/> “沒事,不用刀,你拿筆畫吧?!?br/> 湯裘遞了一支小筆,筆尖是細細的鼠須毛,又尖又硬。他隨手一蘸,以毫尖染了一些殷紅的朱砂,就形成了一支畫筆。
“這個好……”
畫筆在手,王教授腰桿一挺,渾身上下自然散發(fā)出一股與眾不同的氣勢??雌饋?,他就好像久經(jīng)戰(zhàn)場的老將,一槍在手,千軍易辟。
王教授提筆,也犯了職業(yè)病,仔細端詳佛像的同時,口中說道:“不管是繪畫,還是雕塑,其中人物的眼睛,無疑是最難掌握的。”
“繪畫人物還好,只要不是正統(tǒng)的肖像畫,都可以揚長避短,不刻意描繪眼神。但是雕塑卻不同,雕塑人物到底傳不傳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眼神的塑造。”
王教授侃侃而談:“畫龍點睛之說,沒有半點夸張之意。要是一件人物作品,哪怕形態(tài)、衣理、軀體,都栩栩如生,細節(jié)處理到位,但是眼睛沒刻好,歪斜了……這件東西,就毀了大半,一番心血付諸東流?!?br/> “所以說,給雕像開眼點睛,確實是不能亂來,須再三小心?!?br/> 王教授提筆凝視,用心觀摩彌勒佛像,然后沉吟道:“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紀誕生于古印度,直到東漢年間,才傳入中國腹地。不同時代的佛像,都有不同的時代特征。”
“湯老師你這尊佛像,看起來應該是明代的風格?!?br/> 王教授評點道:“明代的漢傳佛像,與藏地的風格融合在一起,造型比較多樣化,所以佛像的整體塑形,就比較夸張一些,突出彌勒大肚能容的特點?!?br/> “夸張的造型,眼神肯定不能嚴肅。”
王教授沉思道:“一般來說,但凡是嚴肅主題的佛像眼睛,向來是秉承二分開、八分閉的原則。其意是二分觀外,八分觀內(nèi);二分觀世間,八分觀自在。這二八原則,使得佛像的眼睛似閉非閉,似張非張,眼神微睜,充滿了慈祥、寧靜、祥和之感?!?br/> “但是,這尊彌勒佛,大笑布袋和尚,肯定不能依照二八原則?!?br/> 王教授分析之后,胸有成竹笑道:“大肚佛的眼神,肯定要圓潤一些,炯炯有神,才配得上它的造型,增加喜慶感。”
說話之間,王教授也不再遲疑,直接提筆在佛像眼睛位置,輕輕的一點。他的手法嫻熟,猶如蜻蜓點水,飛快點了兩下,立刻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