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大海中,一座巨大海船在乘風(fēng)破浪,太玄躺在船上一張?zhí)梢紊?,翻看著一本書,書名寫著:歸藏劍。旁邊茶幾上也放著幾冊書卷,依稀見得上面用篆書寫著:連山、歸藏、周易。卻是太玄自谷神通那借來的易道經(jīng)典。
雖然世人皆以為連山易,歸藏易在隋唐后便失傳了,但東島秉承天機宮余脈所建,又怎么會沒有這易道至妙經(jīng)典呢?
至于“歸藏劍”卻是谷神通代谷縝奉上的束脩,歸藏劍分為乾、坤、巽、坎、離、艮、兌、震,依《歸藏》之理交相生衍,取天地風(fēng)雷,水火山澤八相幻化天地萬象,天地萬物,皆歸藏于其間,與周流六虛功有異曲同工之妙。
谷神通得知太玄練會周流六虛功并給谷縝種下一粒種子后,便將這同樣呼和易經(jīng)至理的絕世劍法交給了太玄,畢竟愛子重先生。
太玄正在這感悟“歸藏劍”,忽然谷縝走了出來,說道:“師父,按照現(xiàn)在的速度,估計今天就能尋到“潛龍”了?!?br/> 太玄聞言忙起身,向著谷縝所指方向看去,只見不遠(yuǎn)處一座島上草木茂盛,郁郁蔥籠,四面環(huán)繞蔚藍(lán)海水的島嶼孤獨佇立,別無依傍,乍一瞧,就如鑲嵌在藍(lán)水晶上的一塊翠綠寶石,鮮亮奪目,映日生輝,正是“潛龍”所在。
原來太玄思及這個世界上最最富足武道至理的東西不是別的便是這“潛龍”,而距論道滅神又時間還早,于是便按記憶中的龜銘、馬影、鯨蹤、猿斗尾、蛇窟幾條線索前來海外尋找“潛龍”,得谷縝財神之力,終于于今日到了“潛龍”所在。
師徒眾人按照線索上了小島,轟開了石壁,露出一扇圓形石門,一路向下一座軒敞大廳出現(xiàn)在眾人的眼前。
大廳中有東西沸沸作響,那是一座十丈見方的圓形水池,石堤分隔左右,勢如太極,左右二池,池水忽漲忽落,交替結(jié)冰沸騰,怪聲響時,左池水漲,右池虧落,左池結(jié)冰,右池水沸,沉寂之后,即又反之,一變?yōu)橛叶嘧笊?,右冰左沸,這般循環(huán)交替,永無休止,水汽氤氳,池邊銘文以篆書雕刻三字:陰陽池,下方又以隸體刻下四行十二字:池水竭,潛龍死,池水活,萬物敵。
太玄笑道:“就是此物了。谷縝,你去找找花曉霜留下的資料,看是否有最完整的“黑天書”,為師要參悟這“潛龍”?!?br/> 谷縝和陸漸等人退下去尋找資料,只留太玄一人在此。
太玄在一旁箱子中找到《馭龍策》,其中寫道:潛龍渾圓如球,通身四百九十二竅,一百二十八脈,一入口,六十四機關(guān)。操縱之法頗為繁復(fù),一旦有錯,必然指東打西,指南掃北,惹來莫大災(zāi)禍。有七態(tài):靜,守,行,驚,傷,破,滅。威力依次遞增,滅態(tài)威力最強,但沒試過,僅至破態(tài),毀滅三島。
太玄思忖道:人體的所有的竅穴開發(fā)之后,共有四百六十四個,正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加九九之?dāng)?shù),經(jīng)脈也不過是奇經(jīng)八脈,十二正經(jīng)雙脈,共計三十二條經(jīng)脈;而“黑天書”所載隱脈,也不過是三垣二十八宿,共計三十一條經(jīng)脈;而這個潛龍卻有四百九十二竅,一百二十八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