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虜人忘恩負(fù)義,做出了火中取栗之舉,就大奉來說,是不可能就這么放縱不理的。
也就是說,對于皇帝而言,是時候調(diào)整一下之前的策略了。
事實上來說,出兵征討并不是上策,必須要另擇他法。
即使要打,也要先打那幾只露頭的鳥,就東虜目前的實力來說,還排不上號。
齊譽想了想,便建議道:“東虜之舉,不過是蠅營狗茍的鉆營而已,就他們那點實力,對我朝還造不成大的威脅。與其采用武力震懾,還不如給他們找些麻煩,讓他們自顧不暇、抽不出身,也就沒有閑工夫出來惹是生非了?!?br/> 其實在齊譽的心里,已經(jīng)想好了兩條對策。
只是,君不問,臣不答。
但是,卻不代表臣不會答,最好的方法就是暗喻一下。
“嗯……”
皇帝自然品出了他的話中之意,繼而笑道:“那依齊愛卿之見,東虜之局該如何巧破呢?”
嗯?
聞弦歌而知雅意!
皇帝現(xiàn)在問得是如何‘巧’破,此句的關(guān)鍵在于是一個巧字,可以理解為,如何在不動用刀兵的基礎(chǔ)上,化解掉東虜之危!
齊譽微微躬身,做出了諫言狀,道:“既然陛下垂詢,那微臣就說一下自己的愚見?!?br/> “嗯,講!”
“喏!微臣現(xiàn)有上下兩策可獻(xiàn)。先說下策,那就是公然發(fā)出聲討檄文,痛斥其罪,這樣做,可以起到良好的震懾作用。但是,這樣做又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在短期之內(nèi)有效,東虜人一旦失去了忌憚,那就再難唬住他們了。除非是,我朝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解決掉當(dāng)下的內(nèi)憂外患,及時地抽出手來和他們進(jìn)行周旋,否則,這種震懾力保持不了多久就會消散掉?!?br/> 皇帝聽明白了,這是要擺出一種強硬姿態(tài),以譴責(zé)的方式嚇唬嚇唬他們這些鼠輩行事的東虜人。
這種做法有點像是‘狼來了’,剛開始時可能還有些效果,但隨著狼來了的次數(shù)變多,那就變得不好使了。到了最后,不僅失去了震懾效果,還有可能會淪為人家的笑柄。
此計可行,但只適合用來應(yīng)急,不是上佳之選。
皇帝點了點頭,又問:“那愛卿的上策又是什么?說出來于朕聽聽?!?br/> “是!”先應(yīng)了,齊譽又道:“上次在逢拜帝教之憂時,臣曾獻(xiàn)出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計,而事實上,此計也確實成功化解了拜帝教的根基。今天,臣再獻(xiàn)此計,以同樣的方式巧破東虜之局?!?br/> 嗯?
一計兩用?
皇帝奇道:“上一次,你是推薦了哈里為這他山之石,如今面對的卻是東虜,你這‘石’又從何來?”
他山之石的寓意,是指別國之人。
見皇帝請教,齊譽略顯騷包地笑了笑,道:“回陛下,微臣口中的石,并非是指一個人,而是指北方的二強——韃靼和瓦剌?!?br/> “你想借刀殺人?”皇帝的反應(yīng)很快,立即道。
“陛下一語道破,微臣深佩五內(nèi)!”齊譽忙借機拍了一句。
“好了好了,廢話少說,直奔主題!”
皇帝現(xiàn)在正在興頭上,確實不宜多廢話,齊譽忙意簡言駭?shù)溃骸拔⒊忌喜呔褪?,御封東虜首領(lǐng)為‘天聰可汗’,重表其朝貢勛彰,于此同時,向韃靼和瓦剌也發(fā)出詔書……讓他們?nèi)ス芬Ч钒?!?br/> 聽到這里,皇帝不由得樂了起來,他不予打斷,示意齊譽繼續(xù)往下說。
“陛下,據(jù)微臣所知,在最近幾年里,韃靼和瓦剌一直都在排擠東虜,還時不時地去敲竹杠,而東虜人懼于二強的淫威,一直都是敢怒不敢言。如果陛下御封弱者為一方可汗,你讓那兩強的顏面往哪里擱呀?呵呵,即使打不起來,也足夠東虜人喝一壺的了……我大奉只費一張詔書,就可以坐山觀虎斗,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