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題,來了!
第三篇雜文的題目是:說稅!
稅好說嗎?
不是好不好說的問題,是根本沒辦法說好!
為什么呢?
就現(xiàn)下來說,稅的主要構(gòu)成為是夏稅和秋糧,除了這兩大塊之外,還有戶稅、丁稅、商稅、關(guān)稅以及其他不知名的特別稅。
這些,就是稅的種類。
除了稅的種類之外就是稅制了,這一點,才是難中之難。
為什么這么說呢?
稅很不固定!
從古時的初稅畝、屯田制、均田制、方田均稅法等等,從這種大方向上可以看出,朝廷在稅制的改進上一直都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幾乎每代君王都或多或少的會對稅制有些改動,以適應(yīng)當(dāng)下的需要。
哪個好,哪個不好,這誰能說的明白?
如果是不好的話,那應(yīng)該怎么去改呢?
所以說,稅的范疇實在太大,大到?jīng)]法細(xì)說。
或許,也只有戶部尚書那種專職高官,才能真正想得明白吧?
讓考生們?nèi)フf稅?呵呵~~~
幾乎可以想象,此時眾考生的心目中,一定是開罵了。
不過,通過這道題目也能看得出,科舉越是往上考,就越接近于做官方面的實用。
稅,確實是不好說。
齊譽也是一陣頭大,這道題該怎么答呢?
不要慌亂,先冷靜分析。
稅的種類這一塊并沒什么好說的,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那么,其重點應(yīng)該就是討論稅制的問題了。
避重就輕來寫這篇文章?
呵呵,那無意于是棄考之舉,下下之策!
繼續(xù)說稅。
如果是討論稅制的話,那為何不暢想一下改良呢?
如果是這么答的話,會得罪人嗎?
想多了,當(dāng)然不會。
現(xiàn)在只是考試,又不是讓你去搞變法,哪來的得罪一說?
放心答題就是。
猶記得,后世里有一位能臣叫做張居正的,他就曾推行過一種名叫‘一條鞭法’的稅法,先不論他的這項改革最終成功與否,最起碼在稅改上很有建樹。
何不借鑒一二?
就這么辦!
繼續(xù)閱卷。
后面的題目乃是:詔、誥、表。
這些個文體形式算不上有多難,但是,卻非常地注重格式排列以及辭藻華麗等等,只要你認(rèn)真作文,不胡說八道的話,基本上都能拿到中評。
這種題目無異于是送分。
此外,還考到了‘判’,即,判案。
是啊,當(dāng)官的人怎么能不會判案呢?
這可是不可或缺的必備技能!
這種類型的題目,主要是考驗考生們的邏輯推理能力,也就是你的頭腦到底靈不靈。如果只讀死書,腦子不會轉(zhuǎn)彎,那就完蛋了。
……
會試的第二場,終于是熬過去了。
累嗎?
非常的累,簡直累死個人了。
這么說并不是夸張,而是事實。
真有那么一個年邁的老舉人,他就因勞累過度,直接猝死在了號內(nèi)。在衙役打開那扇門時,卻發(fā)現(xiàn)他的尸身早已僵硬了。
唉,窮其一生盡,其一世所終。
哀哉!
……
貢院的大門外是人頭攢動,考生們盡皆活動著自己酸疼的筋骨。
他們?nèi)际巧傺怨颜Z,耷拉著腦袋,明顯也是被‘說稅’的題目給難住了。
不過在這個時候,大家誰也不會去同情誰,誰不是如此呢?
在經(jīng)歷過了這兩場考試之后,已經(jīng)有一大半的人的心里開始有數(shù)了,這里的有數(shù)是指會不會被淘汰出局。
是的,在除了極少數(shù)人之外,大多數(shù)人還是有些自知之明的。
如果說,第一場的算學(xué)題和第二場的說稅你都沒有答好的話,那么,基本上不可能再有什么驚喜了。
想在第三場翻盤?
可能嗎?
要認(rèn)清事實,只能當(dāng)一回陪考而已……
等下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