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號爐一次修爐周期板坯加熱量創(chuàng)紀錄的刷新到7000噸,趙、馬、周課題組自研的氧化鎂-三氧化二鉻系取向硅鋼保護涂料具備了一定的專利價值。
這個專利的價值是多少數(shù)額,現(xiàn)在還不好說。
取向硅鋼保護涂料運用于取向硅鋼的燒制,如果兄弟鋼廠連取向硅鋼都做不出來,那么這種保護涂料對兄弟鋼廠而言暫時沒有價值。
也就是說,這種涂料的專利使用范圍較為狹小,國內(nèi)目前只有一家兄弟鋼廠有可能需要,國際上的鋼鐵企業(yè)暫時說不準。
“二位,不管如何,我們應該先申請自研涂料的專利?!壁w青山提出了建議。
“是的,越快越好?!瘪R漢興做了那么多專利消化課題,他懂專利方面的事情。
周鐵男倒是有自知之明,他心平氣和的說:“自研涂料的實質(zhì)性發(fā)明工作幾乎都是趙青山做的,第一發(fā)明人肯定是寫趙青山的名字了?!?br/> 馬漢興點點頭道:“這是毫無疑問的。”
最重要的第一發(fā)明人以無可爭議的方式確定下來,趙青山略感欣慰,他說:“第二、三發(fā)明人寫馬工和鐵男的名字吧,沒有問題的話,那我就開始寫專利申請書了?”
“寫吧?!?br/> 趙青山奮筆疾書寫完專利申請書,附自研涂料總結報告書,呈交所里批準。
所里一路批準,很快批到了所長。
秦所長大加贊賞:“葉國立說你們是三個臭皮匠,不,你們是三個諸葛亮!小趙啊,你好好干,前途無量。專利該申請就申請,依托江鋼這個大平臺,你們有無限的發(fā)揮空間?!?br/> 秦所長講的很對,依托央企平臺,就算申請了專利,恰好又有企業(yè)肯花錢買下專利,那么專利費能否全額給到專利發(fā)明人,還是個未知數(shù)呢。
“一米七軋機系統(tǒng)”于70年代開始安裝調(diào)試,1980年正式投產(chǎn),于1985年達到核定設計能力。
過去的十年,大批西德專家、東瀛專家赴江鋼,協(xié)助“一米七軋機系統(tǒng)”如期投產(chǎn)、達到核定設計能力。
“一米七軋機系統(tǒng)”在85年底已達核定設計能力,西德專家、東瀛專家在86年陸續(xù)回國。
仍有一小批外國專家留在中國,觀望“一米七軋機系統(tǒng)”在1986年的表現(xiàn)。
1986年還有幾天就要過完了,江鋼各方面的數(shù)據(jù)塵埃落定。
熱軋廠的核定設計能力是300萬噸,目前該廠在今年已完成了309萬噸熱軋鋼,超過了核定設計能力。
熱軋廠的設備由新日鐵株式會社供應,設計設備的人比使用的設備人更懂設備。
木下五郎是熱軋廠三號爐的設計者之一,他親眼見證三號爐的燒制能力從最初的幾百噸提升到2000噸,再提升到4000噸的設計能力,采用了新日鐵研發(fā)的保護涂料后,三號爐的能力一舉沖到5000噸。
令木下五郎震驚的是,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江鋼自行開發(fā)了一種新的硅鋼保護涂料,據(jù)他調(diào)查,這種涂料是氧化鎂-三氧化二鉻系,與新日鐵的硅-碳化硅系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