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吳國貴說的也有理,從安徽北上,確實太過兇險了一點。
張信仔細對輿圖觀察一番,便又提出另一條進軍路線,與耿精忠部合攻浙江,然后北上南直隸,光復(fù)南京,把江南半壁江山全部拿下!
這一條進軍路線,主要面對康親王杰書的兵力,少了勒爾錦、岳樂主力軍的威脅,唯一的壞處是,杰書恐怕會退居南京,攻打起來,難度也要更大。
而且少了對勒爾錦、岳樂的壓制,就失去了一個破局的關(guān)鍵。
即使光復(fù)南京,勒爾錦、岳樂、杰書也會屯兵北岸,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給清廷帶來喘息的機會,將來渡江北伐難度也會更大。
所以究竟是選擇第一條,還是選擇第二條,張信不禁沉吟起來。
其實心里,張信是傾向第一條的。
如果從安徽北上,雖然危險了一點,但會牽制勒爾錦、岳樂、杰書三方兵力,從而配合夏國相、吳國貴主力軍,成功渡江與清廷決戰(zhàn)。
說不定,就能一戰(zhàn)而勝,定鼎北方!
相反第二條,雖然相對安全,但會給清廷留下喘息的機會。
南北對峙嗎?
張信苦笑搖頭,他對己方陣營可沒有信心,如果成功光復(fù)南京,以吳三桂的性格,怕是會立刻建國稱帝,從而偏安一隅,當一個太平皇帝。
甚至大部分將領(lǐng)也會沉迷享樂,失去繼續(xù)北伐的信念。
然后以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鄭經(jīng)等人各自割據(jù)的局面,江南基業(yè)又能保存多久?說不定過個幾年,北方那位小皇帝積攢好實力,就會率兵南下,把這一切全都化為灰灰了。
想到這里,張信更是猶豫。
思考數(shù)個日夜,張信最終還是決定,與耿精忠合攻浙江,北上南直隸!
“南北對峙就南北對峙吧?!?br/> 張信望著長江嘆道:“北上安徽還是太過兇險了。待我克復(fù)南京,父王建國稱帝,我就借江南財力,大力發(fā)展軍備,然后渡江與清廷決一死戰(zhàn)!”
想罷,張信再不猶豫,與吳國貴、尚之信、孫延陵商議過后,然后率師東進,與康親王杰書的八萬大軍,展開了一場大戰(zhàn)。
康親王杰書是老朋友了。
當初在京城,張信就與康親王交情不錯,后來耿精忠在福州從叛,康熙小皇帝派他南下,率領(lǐng)八萬大軍為東路軍,消滅耿精忠反叛勢力。
康親王杰書是老將了,與耿精忠打的不可開交,互有勝負,偶爾還能喘口氣,揮師江西,與吳國貴、高得杰的兵馬觸碰一下。
所以這位老朋友,還是挺難對付的。
張信率領(lǐng)十萬大軍東進,很快與康親王杰書的兵力接觸在一起,十萬大軍投入戰(zhàn)場,又有神機營為火力支援,開始戰(zhàn)爭頗為順利。
但真正接觸到幾座首府大城時,張信就感覺到了壓力,康親王猶如烏龜一般,守得頗為堅固,張信硬碰了幾下,還是沒有啃下來。
于是,張信就給耿精忠去信,讓他加派兵力,與他完成合圍之勢。
此時,耿精忠已經(jīng)掌控福建全境,麾下兵將七八萬,分兵兩路,一路北上攻打浙江,一路南下,在福建沿??たh,與鄭經(jīng)搞起了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