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老宅本來在外公名下,外公去世后,成了母親的。
直至母親去世,姜錦剛好滿十八歲成年,這套老宅便過戶到了姜錦的頭上。
要拆遷,要賠償,自然是要跟姜錦這個名正言順的戶主詳談。
現(xiàn)在這個年頭,拆遷對于居于鄉(xiāng)下一輩子的普通鄉(xiāng)民來說,是件天大的好事。
尤其是為修省道拆遷,賠償款更是給得財大氣粗,只要掛了“國”字頭的,就不可能做出欺騙老百姓的事情。
除了某些想要坐地起價、從中牟利的心懷叵測之輩,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對拆遷喜聞樂見,君不見多少原本家境平平的家庭,借著拆遷成了“拆二代”。
難怪三嬸給姜錦打來的電話,說話間都透著一股喜氣。
對于勞苦了一輩子的三嬸等人來說,拆遷有了賠償款,就讓他們有機會到城里去買房子,對子孫后代來說也有著無盡的好處。
但對姜錦來說,拆遷就不是什么讓人開心的事兒了。
哪怕待在老宅的時間,對于她二十幾年的人生來說,很短暫。但她卻清晰地記得老宅的一切——
院子里面有她和外公一起栽下的桂花樹;
庭院里的每一株花都是母親精心護養(yǎng)的杰作;
書房里擺著每年她都會和外公母親搬出來曬的書;
樹蔭下的搖椅,外公經(jīng)常躺在上面給她講故事;
……太多的回憶,每一個角落都有年幼的她跑過的痕跡,每一處不起眼的地方都充滿著她的回憶。
哪怕姜錦迫于現(xiàn)實,一年一年減少回去的次數(shù),到現(xiàn)在半年才能回去一次。
但是姜家老宅,對于她來說,始終是心里的一片凈土,保存著她最寶貴的記憶。
現(xiàn)在,這片老宅就要被拆掉了。
姜錦心里有著無盡的嘆息和惋惜,但是她無法說出給三嬸潑冷水的話,只好冷靜對三嬸說,她會在年底之前回去一趟,處理這件事情。
“這樣最好啦,到時候你記得把宅子里珍貴的東西好好收拾一下,我記得你外公有好多書的,上面有好多外文的。”
三嬸會記得這件事情,完全是因為她家里唯一一個讀了大學的兒子,小時候就是跟著姜錦外公認的字。老姜那個人雖然性格古怪,但卻是個大學問人,竟然看得懂那些鳥文?
對于一輩子都沒有出過山溝幾次的三嬸來說,能有那樣大學問的姜錦外公,簡直就跟圣人似的!
所以她照顧老宅的時候,對姜家書房最是鄭重,經(jīng)常照看著,就怕房子潮濕弄壞了那些珍貴的書籍。所幸,三嬸照看得很好,那些書除了有些泛黃,每一本都是好好的。
姜錦也記得這件事。
她被三嬸這么一說,心情也好了些。
雖然老宅沒了,但外公的遺物還在不是?她正好借著這個機會搬到京城來,畢竟她以后估計都會在京城定居了。
姜錦不由得想起自己的那套小公寓,第一次覺得面積太小,放不下外公的東西。
她已經(jīng)開始考慮要把周易一力堅持留下來的衣帽間,改造成書房,來存放外公的東西了。
想必知道姜錦的想法,周易會氣得跳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