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細作在周瑜軍探子監(jiān)督之下,卻仍不自知的回到赤壁。
回到赤壁之后的細作,發(fā)動曹軍在赤壁駐扎的探子,進行此次策反計劃!
曹操已然心中明亮,黃蓋之事真假與否并不重要,千舟百舸橫斷長江,只需一聲令下,即刻蕩平天下!
曹軍乃堂堂正正之天兵,代表的乃是王道,乃是大勢所趨,無論周瑜之輩有何陰謀算計,我自一力破之!
被鞭笞的黃蓋及諸將,安于各自帳內(nèi),哀嚎不止,偶爾還能在哀嚎之中,隱隱約約聽到咒罵周瑜的段子。
不過諸將卻格外小心,不曾大聲喧嘩,只是低聲大罵,若不停住腳步細聽,根本無法聽清罵些什么。
當然這并非只懼怕,再次引來周瑜對眾人的處罰,而是以免引起營嘯。
古代軍營有禁忌,向使烏合之眾,亦會禁止軍營咆哮,便是恐發(fā)生炸營之事。
炸營又稱“驚營”此炸營非爆炸之意,而是軍中將士常年伴隨廝殺,是故精神呈緊繃之態(tài)。
夜眠之時稍有風吹草動,將士便以為有事發(fā)生,慌作一團,或是借勢戮殺他人,或是集體集結(jié)遠離戰(zhàn)場……
無論何種事情,在軍中皆是大忌,極有可能因一人而致全軍潰敗,將士在互相殘殺、反抗將領、逃離軍營之中發(fā)生踐踏事件!
如五胡十六國中后趙石虎,與前趙劉曜兩人菜雞互啄,有一次戰(zhàn)爭,先是前趙的前軍在八特坂大破后趙將領石聰,卻劉曜駐扎金谷之后,當夜軍中發(fā)生營嘯。
因此將士潰散,夜間互相踐踏,互相殘殺,借機報仇,導致死傷無數(shù),故而劉曜不得不退守澠池。
只是誰也想不到,夜間再次發(fā)生炸營,將士逃逸無數(shù),最后劉曜只得退回長安。
是故營嘯也被古代軍隊視之不祥,即便是發(fā)生之后并未引起大動蕩,也會轉(zhuǎn)攻為守,期頤渡過難關。
黃蓋爬于床上低聲呻吟,時帳內(nèi)一小卒正坐席上,望著黃蓋痛苦模樣,開口道:“周公瑾新將,未得孫討虜節(jié)制三軍之令,卻妄圖指使全軍。
黃公不過是勸和,卻引來責罰,實在有負孫黃堂重任,我主聞公受罰,乃多有不忿,欲請君入朝,以君侯待之!”
黃蓋翻騰身子,進氣多出氣少,翻著白眼的說道:“爾等竟敢入我軍營,不怕周郎查之?”
小卒搖頭笑道:“公當世俊杰,使當知曹丞相何如?
曹公芟夷天下,橫掃寰宇,攘除奸邪,奉天子于廟堂,興社稷于邦國,其兵法韜略無所不精,實乃世之明主。
昔年明公以萬軍拒袁紹,戰(zhàn)而破之,今奉大君之命,領兵百萬,荊州諸地聞風而降,滌蕩天下,還于舊都,成王霸之業(yè)只在明旦。
蕞爾小輩,妄圖攜功上進,詐欺孫討虜?shù)挚固燔?,敢問周瑜可比中國人杰耶??br/> 黃蓋嘴角泛著苦澀說道:“曹公命世英杰,寡民小邦,偏安一隅尚可,卻是不敢夜郎自大!”
“那黃公何不率眾歸降?向使閣下歸降,以曹公愛才之名,門庭閥閱指日可待,何不取之?”
黃蓋虎目含淚,拱手向著南方,吶吶自語:“吾嘗聞:‘一飯之恩必償,睚眥之怨必報’蓋受孫家三代之恩,此次危難之際,豈能背主而降?”
小卒見黃蓋似有降意,奈何受恩情掣肘,一時難以落下決定,便打鐵趁熱道:“黃公此言謬矣,倘使黃公先降,隨后前往采桑勸說孫討虜,是時既保全忠義,也可保一方黎庶,不受兵災,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之?”
黃蓋急忙搖搖頭:“吾主必不會降曹公,閣下還是回去告知曹丞相,在下辜負其看重……”
“孫討虜何故如此絕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