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臺上。
和交換生切磋的是一位身著道袍的短發(fā)青年。
相貌平平,卻相當強壯,巨碩的肌肉甚至連寬松的袍子都撐得鼓了起來,看起來畫風異常地不協(xié)調(diào),莫要說是個道士,便說他是黃巾力士也有人信!
那位印國交換生體格修長,鼻梁高聳,長發(fā)于腦后盤成髻,皮膚潔白,一看就是源自于剎帝利或者婆羅門的種姓。
他眼眸半睜半閉,不知目光聚在何處,乍一看頗有幾分西域佛像的風采。
他使的是一柄造型獨特的塔瓦彎刀,刃長約一米,刀身兩側寫滿了經(jīng)文,這是印度最常見的一種傳統(tǒng)武器。
他持刀在手,肢體擺出難以置信的古怪姿勢,像是在雜耍一般,但在場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種野獸般的危險的氣息。
暴起沖刺!
下一刻他卻如彈簧般恢復形體彈射而出,突然朝道袍青年飛速逼近,古怪的姿勢仿佛是為進攻在蓄力。
那阿三貼近道袍青年身邊走位飄忽不定,一刀刀從不同的角度斬出,如風似電。
刀刃在靠近敵手時卻又莫名從其他方向出現(xiàn),飄忽不定,狀若瘋魔!
而道士打扮的學生也不一般,只單手拈著一把巨大的桃木劍,有如門板一般大。另一只手于身前掐訣,動作稀松平常,卻能將快刀一一擋住,發(fā)出金鐵交加的鏗鏗聲!
他腿上功夫也不停,看似普通的走步踢擊,似乎也暗循著八卦變化,像是傳聞中道士做法時所踏的禹步,往往趕在對面的發(fā)力點上,一雙十方鞋在地上踏出極深的腳印。
一時間兩人斗了個旗鼓相當。
二人只用武器近身交戰(zhàn),落空的刀砍在特殊材質(zhì)的地面上,卻瞬間鑿出一道巨大裂痕來,足見其力量可怕。
那阿三交換生像是殺紅了眼一般,動作越發(fā)奇異,肢體如雜技般不斷纏繞解開,身形愈發(fā)鬼魅,一刀快似一刀!
這下道袍青年接得明顯吃力了起來,逐漸疲于應付。
他健壯的體格此時反而成了自身的阻礙,一個沒擋好竟讓阿三欺身在屁股上斜著擦了一刀,道袍登時染紅了一小片,頗有幾分姨媽側漏的風采!
當!
道袍青年借此時機一劍打在了阿三的額首上,哪知竟發(fā)出了如同擊打在銅鐘上一般的巨響,表皮卻沒有傷著分毫!
這一下讓交換生也冷靜下來,二人的切磋便以平局落下帷幕。
當然,說是平局,實際還是交換生略占優(yōu)勢,畢竟那道士還是受了點皮外傷,結束后被同伴帶下去處理傷口。
從旁人的解釋中得知,臺上二人相約的是純粹武器技藝的戰(zhàn)斗,禁用異能法術,點到為止,不然不可能就這么輕易結束。
通常,交戰(zhàn)都是在即將出現(xiàn)生命危險時由決斗場的大型法陣強行制止,并交給在場的監(jiān)管人員急救,如此方能讓學生盡情施為,無所顧慮。
當然眼前的打斗和青羊山上的戰(zhàn)斗場面相差甚遠,但教授級詭異莫測的戰(zhàn)斗方式本就難以捉摸,更不易估量,自然和學生不可同日而語。
這更讓方樹易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和正式入學的學生在戰(zhàn)斗力上的差距之大!
“如果換成我的話,無論是直接對上哪一個,恐怕都撐不了五分鐘......不,可能一分鐘都未必......”
靈道作為靈魂類能力,確實不太適合正面交戰(zhàn),更何況他根本沒有和人戰(zhàn)斗的經(jīng)驗!
除非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下,給足他充分的時間提前做準備,用飼蟲把所有死物的靈一只只全部活化,唆使它們攻擊對手,自個再躲起來玩捉迷藏,興許還能多耗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