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極山,顧名思義,位于仙界最東方,臨近無有盡頭的玄冥東海。山勢低矮,林木稀疏,原也無甚稀奇之處。
玄冥東海中異獸雖多,但邊際太過廣闊。而東極山只占地數(shù)萬畝,在廣袤的仙界便如滄海一粟,不甚起眼。
只因九千年前有圣人東來佛祖橫空出世,證得圣人偉業(yè)。在東極山留下的道場摩訶菩提寺,儼然便成了仙界一方圣地。
無數(shù)佛門中人孜孜苦求,皆以能進入摩訶菩提寺中修行為最大追求。哪怕是僅僅得以在寺中駐錫,亦是引為莫大仙緣。
然摩訶菩提寺對門下僧人要求甚嚴,內(nèi)中僧人不僅要以慈悲為懷,以普渡眾生為志,講究的是離貪去欲,明心見性,更要端持禪宗十戒。其中的大德高僧,更是持滿二百五十戒,稱之為“具足戒”。
因此寺中甚少收留外來僧人,有那品行不端的僧人,哪怕仙力再高深,也不會獲得于寺中駐錫的機會。萬載以來,寺中僧人總數(shù)只在千余人上下,但個個不凡。
自東來佛祖以下,有同輩長老圣僧三人,求菩提正果,持大成戒,又稱為“十忍”。哪十忍?一曰割肉飼鷹,二曰投身餓虎,三曰斫頭謝天,四曰折骨出髓,五曰挑身千燈,六曰挑眼布施,七曰剝皮書經(jīng),八曰刺心決志,九曰燒身供佛,十曰刺血灑地。
正因摩訶菩提寺圣名遠播,仙界香客也是絡(luò)繹不絕。有虔心向佛的外門修士,有求高僧釋疑解惑的,有問宿世因果的,更有請求占卜姻緣的。比起以卜算之道馳名仙界的天機殿,也絲毫不落下風。來此之人,無不畢恭畢敬,不敢有絲毫怠慢之處。
今日摩訶菩提寺迎來一位尊貴無比的香客,寺中眾僧如臨大敵。
菩提殿前的廣場早已清退閑雜人等,住持圣僧普智方丈身披錦襕袈裟,手執(zhí)九環(huán)錫杖,攜了四位師弟普賢、普惠、普塵、普因與一眾迎客僧人早早駐足相應(yīng)。
普智方丈執(zhí)掌摩訶菩提寺已歷七千余載,那時便已晉身大羅金仙,本身仙力固然高深莫測,而佛法精深自不待言。四位師弟亦是寺中碩果僅存的十數(shù)位大德高僧之一。其上便是與圣人東來佛祖同一輩分的三位“無”字輩長老圣僧。
雖說佛門中人一視同仁,人無高低貴賤之分。然則來人委實太過尊崇華貴,便是在整個仙界也是一跺腳天下震動的人物,一舉一動無不牽連巨廣。此次前來寺中拜訪,與摩訶菩提寺兩方巨頭相會,實可算是仙界一等一的大事,必然要在仙界紀年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約摸巳牌三刻,但見西方天際仙氣氤氳,云層翻涌。過不多時,一隊三十余人的仙兵神將,簇擁著一輛由銀色蛟龍拉韁的鑾駕落于菩提殿前廣場之上。
寺中鐘鳴九響,鐘聲古樸厚重,悠遠昂揚,聲傳四野。
當先走來兩人,左首那神將身著金甲,背懸赤色披風,眉間一道赤紅,手執(zhí)一桿丈八方天戟。行走間龍驤虎視,頭頂兩根五彩雉雞翎來回擺動,端的威風凜凜,正是清源妙道神君。
右首那年輕神將身高七尺,膚白貌美,著蓮花衣、荷葉裙。身被赤色綾羅飄帶,肩頭斜掛一個巨大金鋼圈,手執(zhí)一桿紫焰蛇矛火尖槍,卻是天庭有數(shù)的戰(zhàn)將三壇海會元帥。
普智方丈雪白長須及胸,迎上幾步,高宣一聲佛號,雙手合十作揖道:“貴客駕臨,老衲有失遠迎,失敬失敬。清源施主,多年不見,足下仍是這般風采照人,可喜可賀。”
兩人先回了一禮,清源神君又擺了擺手道:“你這和尚卻仍是這般胡言亂語,本座生平從來不向佛門中人布施,你稱呼我為‘施主’,豈不是可笑之極?!?br/> 普智方丈笑道:“是老衲失言了。那么喚你一聲清源居士恐怕更不合適,老衲便只得喊一聲神君了。這位尊客想來便是三界聞名的三壇海會元帥了,何不引見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