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圈的石頭夠了。
這幾天兄妹姐妹們幾個一有空就去撿石頭,這會兒石頭已經(jīng)堆了一堆了,只等開工了。
除了石頭之外,李友桂還得找稻草蓋在豬圈上面,再架上幾根木頭,一個一分錢都沒花的豬圈就能自己修建了。
晚上吃完了飯,李建文和李友柳他們兄妹幾個也不學習了,眼睛亮晶晶的在一旁盯著李母和李友桂做年糕,一邊幫燒火。
白天是不得閑做這些吃食的,晚上做最好,也省去了別人過來打探和圍觀呢。
年糕不要太好做,先放了蘇打粉進米漿里揮發(fā),再放適量的紅糖進去攪拌,等到鍋里的水一開,就能把一托發(fā)好拌好的漿放進去蒸,一直蒸到一整托的漿膨脹成型,最后用筷子插到年糕的中間再抽出來,若是筷子沒沾到什么漿或者干爽,這就說明年糕已經(jīng)快熟快好了,看好時間就從水里取出來晾著。
新鮮出爐的年糕熱著也好吃,放冷了也好吃,冷了之后的年糕口感更好,軟軟彈彈甜甜的,里面是蜂巢狀。
至于做粉利的米漿,早在年糕蒸之前在鍋里翻炒了,李友桂家里的鍋不大,足足分了三次才把五斤的米漿全部翻炒了一遍。李友桂揮鏟子翻炒,李母則燒火,母女倆配合得挺不錯。
粉利對別人來說比較難做,對李友桂就比較輕松了,無論是翻炒還是揉搓,對她來說不是個事兒。
李母和李建文也過來幫忙,把年糕蒸上了之后,母子三人就在桌子上對著一團粉團種種搓。
人多力量大,等到三大托的年糕蒸熟之后,粉利也一根根的搓好了,擺放整齊的在桌面上,只要下鍋蒸熟即可。
李父和李友柳,兩個小的這會兒已經(jīng)去睡了。緊接著李母和李建文也被李友桂趕去睡覺,蒸粉利也不是什么難事,只要看一下火就好了。
等到把一條條的粉利放上去蒸之后,李友桂就在一旁劈柴,反正都是要等,當然要找點事情來做。這會兒把柴劈了,明天早上就不用再劈了。
要不是李友桂沒把和石頭的泥給弄回來,今晚她都能立馬動工砌豬圈。
這不是沒泥么?只能劈柴了。劈了一堆柴之后,再整整齊齊的碼好,才去灶房添火。
一直蒸到了快到后半夜,分兩鍋才把這三十來根的粉利給全部蒸熟了。
第一鍋蒸熟的時候,李友桂就按捺不住的吃了三根,要么點了些醬油吃,要不就這樣什么也不沾的直接吃,香得很,李友桂只覺得這完全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之一,她真的從來沒有厭棄過。
李友桂把幾十根粉利放到桌面上攤涼才洗漱去睡覺的,早上也是家里最后一個起床。此時,一家人都吃飽了。
年二十八,早上依然是野菜粥,不過一家人額外的每個人多能吃一塊年糕或者一根粉利,所以這天的早上大家都感到無比的滿足。
年糕和粉利是這年頭很好的東西了,自然是不能放在外面的,特別是自家不是獨門獨戶的情況下,所有的好東西都被鎖到了房里,只把中午要煮的米給取出來放在外屋,連房門鎖了還是要看著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