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兩人那種殷切的目光,讓沈天壽感到大為滿意,畢竟是自己的心血,得到別人的尊重是很值得開心的。對著期待的兩人微笑著講道:“這種所謂的功法,應(yīng)該叫做一種感覺,極為玄妙的感覺,但是在此之前我要告訴你們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的元神并不是完整的,而是分開的?!?br/>
“那豈不是說我們都不是正常人?難道我們的意識本來就是好幾個嗎?難怪我們會有開心悲傷這些感情了”聽到沈天壽的話,秦放訝道。
南流月也同樣吃驚的問道:“難道意識是可以分開的?”
“你說的有問題,我說的是元神而不是意識,人的意識只有一個,而且是唯一的,一旦身體內(nèi)有多個意識存在,那就麻煩了,必須有強(qiáng)大意識摧毀弱小的意思,不然只是倆個意識之間的爭斗就會讓人自顧不暇。注意聽我講,我說的是元神,不是意識,雖然元神和意識是相輔相成的,但是我要給你們講的是如何把元神融入意識,只有做到了這個才能實(shí)現(xiàn)我說的突破”沈天壽點(diǎn)頭道。
“沈前輩,難道我們的元神和意識是分開的?”南流月疑惑的問道。
“那豈不是說我們本應(yīng)是兩個物質(zhì)組成的,而且還不是融合的兩個物質(zhì)”秦放也很奇怪。
沈天壽兩人的質(zhì)疑不以為意,微笑著繼續(xù)講道:“呵呵,確實(shí)是兩部分,但卻不是兩種,而是很多種。因?yàn)橐庾R雖然是唯一的,但是元神不是,我剛才說過元神不是完整的正是因?yàn)檫@個,我們的元神是被分成了十個不同的部分,而這十個部分也根據(jù)所含的職能類別被劃分為兩個集團(tuán),其中第一個集團(tuán)叫做魂,是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天魂、地魂、和命魂,其中天魂是蔚藍(lán)色,浮于天靈,主人體的天地之氣聚集,若能把他練入意識則能是普通人汲取天地之氣數(shù)倍,從而得到更好的修為因?yàn)橛置ス?,地魂是淡黃色,沉于玄關(guān),主人體的天地之氣的釋放,可以迅速排空體內(nèi)積壓的濁氣因而又名爽靈。而最后的命魂最為重要,命魂又名幽精為粉紅色,玄于仁珠,主調(diào)和吸納,是天地之氣凝練之所在”
“可是,我們從修真的那一刻不就在吸納天地間的靈氣么?”秦放疑問道。
沈天壽搖頭道“修真之人所吸納的天地之氣,是用肌體去吸收,元神只是被動起到作用,要是能把三魂融入意識,最終成為一體的話,最終讓元神主動為之,天地之氣的汲取數(shù)度要大大超出常人啊??梢哉f是境界一日千里”。秦放和南流月恍然大悟,露出原來如此的表情,繼續(xù)渴望的看著沈天壽等待他講下去。
沈天壽微笑著看了兩人一眼繼續(xù)說道“元神的另一集團(tuán)卻是比三魂復(fù)雜的多,元神的另一集團(tuán)叫做魄,共有七魄,分別為天沖魄、靈慧魄、氣魄、力魄、中樞魄、精魄和英魄,其中天沖魄又名尸狗,為白色,主空,為人之精神,凡精神煥發(fā)或精神不振都與天沖有根本關(guān)系。靈慧魄又名伏矢,為綠色,主神,人之思考之源,人的行為處事乃至方法記憶,都是他在其作用。這兩魄是七魄中最為重要的。七魄中的第三魄氣魄又名雀陰,為紅色,主心,是人體要害之一,也是人之根本。第四魄力魄又稱吞賊,為土黃色,主管四肢,為人行動之力,是活動的根本。第五魄中樞魄又名非毒,為絳紫色,主肝、膽、胃,為身體之中的含毒之所,可納百病。第六魄精魄又名除穢,為釉青色,主**與腎,乃人延續(xù)后代只用,是開支散葉的前提。最后一魄英魄又名臭肺,為黑色,主身體之中的肺和腸,是吐納和排垢之所在,為人體自潔之用。此七魄與人**有直接關(guān)系,一旦融入意識身體控制之強(qiáng)不做二選。而魂魄合一,進(jìn)而整個元神與意識融合,只是推測便感到會有無窮的力量,到時候就算**渙散,元嬰破滅,只要有一絲元神在就能再次復(fù)生,呵呵,你們認(rèn)為如何,兩個小子?”
“那天地萬物皆有靈,豈不是空談,因?yàn)橹挥腥祟惢蛘哐薏庞性癜?,如此怎么解釋有靈石化型等事情呢”秦放疑問道。
沈天壽呵呵一笑后說道:“秦小子果然聰明,不過萬物皆有靈確實(shí)是真的,但是有些器物卻可以通過后天天地滋養(yǎng),產(chǎn)生出元神來,但有些卻不一定完全,或許缺少某個,這就造成很多化型后的器物妖修會變的怪厲,殘忍?!?br/>
“如果這樣,為什么人只能奪舍一次,而再次就會意思消散呢,元神應(yīng)該很持久才是”南流月想到一個問題。
“你這個想法不對,在沒有融合之前,元神是極度脆弱的,如果沒有了身體依托,元神很快就會消散,可以說在沒有融合前,身體就是元神的保護(hù)層,而奪舍所耗的能量和對元神造成的傷害是極大的,如果可以繼續(xù)憑借新身體修煉也就罷了,如果想再次奪舍,那么他的元神就會因此而崩潰,所以修真界傳說只能奪舍一次,否則必遭天譴,其實(shí)哪里是天譴,只不過元神強(qiáng)度不夠罷了”沈天壽一邊糾正南流月的想法一邊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