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臺,是東漢處理全國各地往來公文奏折的機構。
漢光武帝劉秀鑒于西漢晚期的權臣專政,有意削弱相權,太尉﹑司徒﹑司空居三公高位,名為宰相,而實際權力則逐漸移于尚書。
當時,尚書機構稱臺,有令﹑仆射各一人,尚書六人,分主六曹,或說為五曹六尚書,其中三公曹置尚書二人。
令﹑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各一人,“掌錄文書”,并檢查各項事務是否按時完成。
尚書之下有侍郎三十六人,分屬六曹,主起草文書;又有令史十八人,每曹三人,主抄謄文書。
這個機構,在唐朝就是中書省、尚書省、門下?。辉谒纬侵袝T下以及樞密院;在明朝是內閣和司禮監(jiān);在清朝就是所謂的軍機處。
名字雖然不一樣,但行使的權力相差不多。都是總攬全國往來公文,或是幫皇帝批閱奏折,或是幫皇帝處理政務。
只是嚴格來說,東漢尚書臺的權力還沒有那么大,在具體事物上,大事交給皇帝處置,小事則由尚書臺或者發(fā)往其它部門處理。
這就相當于閱卷老師只有閱卷權和小部分題目的批卷權,并不是整張卷子都由尚書臺批閱。
這種情況需要到曹魏時期,荀彧當權的時候才會提升到總攬全國政務。
所以實質上,曹操已經相當于皇帝,而荀彧就是曹操的宰相。
至于現在,算是一個傳達室加上半個職權部門,負責文書的收發(fā)以及一些政務處理工作。
可即便如此,也已經很厲害。
天下往來公文,都在尚書臺,所有國家機密,也都在這里。
尚書令要是想對付某個地方官員,只需要把往來公文銷毀,就能以“失職罪”向天子稟報處置。
如果是縣令以下的官員,甚至有直接罷免的權力。
別說這很兒戲,但事實是真這么兒戲。
當初王甫曹節(jié)掌權的時候,就利用親信掌控了尚書臺,將所有彈劾自己的奏折全部壓下來,然后用這個辦法對付彈劾自己的官員。
還有明朝魏忠賢當政時期,一本彈劾他的奏折明熹宗都別想看到。
不說那個時候,就算是現代文明社會,在國外政府機構去辦事,甭說去各個部門光蓋章簽字就跑斷腿,一旦某個部門給你卡個一年半載,喊爹喊娘都沒用。
所以尚書臺別看只是個傳達室,那也得看是什么地方的傳達室,工廠門口的傳達室權力肯定不大,一個國家的傳達室權力肯定大。
當陳暮一大早走入明光殿正式上班的時候,王鈞早早地召集了整個尚書臺的官員已經在等他。
原來的尚書令是梁鵠,出自鴻都門學,是宦官派系的人。
自梁鵠以下,整個尚書臺都是宦官黨羽。
事實上一開始尚書令也不是在尚書臺獨大,在尚書令的頭上,還有一個到三個錄尚書事不等,一般由三公兼領。
但隨著10多年前最后一任錄尚書事,太傅胡廣去世后,就再也沒有錄尚書事。
因此現在的尚書臺就由尚書令執(zhí)掌。
并且從胡廣以后,宦官逐漸意識到了尚書臺掌握的權力,從那時候開始,宦官就將手伸入了尚書臺。
先由王甫的親信廉忠,也就是誣告漢桓帝的弟弟劉悝的那一位擔任。
然后是曹騰的侄子,曹操的叔父曹鼎,再到后來大宦官曹節(jié)親自下場,緊接著就是梁鵠。
從熹平元年,也就是172年開始,這個部門幾乎完全落到了宦官們手中。
所以在王鈞的帶領下,陳暮毫無阻礙地入駐了尚書臺。
從左右仆射以下,各尚書、令丞、侍郎、令史、掾屬林林總總約百余人都在明光殿內等著他。
“拜見尚書令。”
眾人齊齊拱手行禮。
“諸位有禮?!?br/>
陳暮也回了一禮。
王鈞指著最前面兩人介紹道:“子歸,此人是尚書右仆射茍桂。”
“茍桂見過尚書令?!?br/>
茍桂約三十余歲,山羊胡,下頜還有顆碩大的黑痣,形象有點像是宋明時期的師爺或者狗頭軍師一類的角色。
陳暮點點頭。
王鈞又指著另外一人說道:“此人是尚書左仆射蔣安?!?br/>
蔣安方面大耳,是個胖子。
“此人是......”
王鈞主要介紹的是幾個尚書臺的主管,自尚書令以下,左右仆射,六曹尚書,以及隸屬于尚書令的私人助手左右尚書令丞和尚書侍郎十一人。
其他侍郎、令史、掾屬都是二百石的吏員,相當于辦公室的普通工作人員,總數有一百多人,自然就沒有介紹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