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同樣是美學盛行的時代,美學家朱光潛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談美書簡》,用書信體的形式,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讓許多青年都接觸并認識了美學,并迅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整個八十年代,什么東西都要和美學掛上鉤才能流行,才能上檔次;把文藝、詩歌與美學掛鉤,弄出些電影美學、詩歌美學看上去順理成章;至于“法律美學”、“工業(yè)美學”之類,也就沒什么奇怪的了;美學是熱詞,談美學的書一定是暢銷書,美學家自然是大紅人……
只是囿于信息獲取困難,青年學生們大多只能從《談美書簡》等著作中獲取培根、康德、黑格爾、普列漢諾夫等人的美學觀點,對于國外新的美學觀點并不熟悉,所以林樓把這句話一拿出來,就引起了于兵兵的興趣。
其實不只是現在,那怕是林樓所在的后世,“l(fā)essismore”也是年輕人,尤其是那些文藝青年、小資青年裝逼的金句,只是恐怕沒多少人知道這是密斯-凡德羅說的,而他們對這句話的領悟和密斯當年的意思也有很大出入。
“建筑學不僅是科學,同時也是藝術,同樣講究美學,而不同時期對美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簡,‘多’不是擁擠而是完美,隨著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古典主義建筑那種繁復的裝飾,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求了。”
“但是新的建筑理念尚未確立,彼時大師們紛紛拋出自己的見解,針對古典主義中的繁復裝飾,阿道夫-路斯認為‘裝飾就是罪惡’;古典建筑中非功能的設計則被彼得-貝倫斯反對,他提倡從功能主義出發(fā);柯布西耶則《走向新建筑》?!?br/> “而密斯-凡德羅的lessismore在這些大師的思想中獨樹一幟,完美地詮釋了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建筑是什么樣的!”
“這一思想從28年提出開始,影響了一大批建筑師、設計師,不過到了后來,一些建筑師提出了相反的觀點,比如羅伯特-文丘里就認為‘lessisabore’,少則厭煩,他覺得現代主義建筑語言群眾不懂,而群眾喜歡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潑,裝飾性強,又具有隱喻性……”
羅伯特-文丘里是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他的設計常常很抽象,并擁有歷史的痕跡,喜歡以標記和符號為裝飾,運用簡單的幾何圖形,并將其融入他的設計中。
“那么,你這個設計到底更傾向于他們兩個誰的美學理念?”于兵兵左手撐著下巴,聽得很認真,直到林樓說完才發(fā)問。
“相較于傳統(tǒng)老式的四合院,我的這個項目要簡約的多,不過同密斯的設計相比,我還是保留了許多裝飾,畢竟如果沒有這些裝飾,這院子就不足以稱之為四合院了,也就失去了靈魂,要是只有光禿禿的墻,那也太無聊了,生活還是需要一些裝飾和色彩的!”
“減少和篩選并不是什么都沒有,less也不是none?!绷謽怯脙蓚€英文單詞為自己的論述做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