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曰:
今,朕聞有潁川士子李知李行之,舉,論才之會,奪,三道魁首,稱三絕公子。
朕為大漢之君,當(dāng)察用天下才士,今朕特召士子李知,入宮覲見,與朕察之,用之,爾其欽哉?!?br/> “士子李知謹(jǐn)遵詔命”
李知面向皇宮的方向行了一禮,恭敬的把詔書接了過來。
最后李知把圣旨給了郭德,并他使了一個眼色,然后看向那位宣詔的內(nèi)侍。
“這位內(nèi)侍如何稱呼?”
那位內(nèi)侍笑瞇瞇的看著李知
“汝便是有三絕公子之稱的李知李行之?”
說到這里那人仔細(xì)打量了一下他,隨后滿意的點了點頭
“當(dāng)真是一表人才,不勞公子多問,咱家張讓,見過三絕公子?!?br/> “張讓?”
李知聞言眼睛一亮,當(dāng)真是得來全不費(fèi)工夫,正想著如何與他搭上線呢,沒想到他卻自己送上門來。
隨后李知熱情洋溢的望向張讓。
“原來是十常侍張公,久仰大名,張公可有閑暇,若有閑暇,不如進(jìn)府中坐坐?”
張讓聞言一愣,要知道他平日與別人宣詔的時候。
因為宦官的身份,除了一些阿諛奉承之輩,其他人不對他怒目而視已是不錯。
哪有如李知這般熱情的,所以他有些受寵若驚。
“三絕公子客氣了,陛下還在宮中等著咱家回詔呢,卻是不能多留,日后咱家在設(shè)宴款待公子?!?br/> 就在此時郭德帶著兩個仆人,抬著一個箱子走了過來,小聲對李知耳語了一番。
李知點點頭,對張讓說道
“張公今日來此宣詔卻是辛苦了,來洛陽之時,在下隨身攜帶了一些潁川鄉(xiāng)貨,張公走之時,帶上一些聊表心意。
再者,在下初洛陽,人生地不熟,對宮內(nèi)的規(guī)矩也不甚了解,以后還望張公多多指教。”
張讓聞言瞇著眼睛看了他一會兒,隨后展顏一笑
“三絕公子倒是會做人,如此,咱家便收下了,時間不早了,咱家還要回宮回詔,告辭!”
“張公慢走…”
當(dāng)張讓令人抬著箱子走后,李知便轉(zhuǎn)身與眾人回到了荀府。
荀府大廳中。
荀彧面色不渝的看著李知
“行之賢弟為何與宦官相交?
莫不是欲與宦官狼狽為奸?”
說到這里荀彧是有些激動,說話都帶著顫音。
畢竟在場眾人,就他不知道李知的計劃,而他與李知又是好友,著實不希望李知與宦官有什么聯(lián)系。
“文若兄不必激動,來來…且先坐下,聽在下解釋”
李知安撫著荀彧,但他的計劃卻不能說與荀彧,畢竟荀彧絕對不會同意。
未免節(jié)外生枝,雖然心中有些愧疚,但還是對荀彧撒謊道
“文若兄且聽我言,當(dāng)今天下,宦官除之不盡,皆因陛下需要宦官。
而相信身邊之人,乃人之常情,當(dāng)今陛下亦不能免俗。
如此,還不如我等扶持一個,能看得過眼的宦官,作為陛下近侍。
免得我等除了一個曹節(jié),而又出來更多的曹節(jié)為禍天下,如此我等豈不是前功盡棄?
今日,在下與張讓相交,只是在下想先觀察一下,張讓的脾性罷了。
而且我等清除宦官,或許能用得到同為十常侍之一的張讓,此事便是如此,還望文若兄見諒。”
荀彧再聽他解釋的時候,臉色變幻不已。
先是憤怒,而后便慢慢的平復(fù)下來,最后一臉的思索之色。
“行之賢弟此言倒也有理,宦官卻是誅之不盡,莫如我等扶持一個,以免再有他人為禍天下?!?br/> 荀彧卻是越說眼睛越亮,最后更是拍案而起。
“行之賢弟不愧為三絕公子,果有佐國之才,此計甚妙!”
說到此處,荀彧興奮的有些手舞足蹈。
“如此,彧現(xiàn)在便去陽公之處,與其商量此事,畢竟扶持一位宦官,確實不是小事,需要多方合作才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