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到底還有什么既跟會試相關,老百姓還能看得明白或者聽得懂的呢?
除了對對子,還有嗎?
別說,還真有!
吳孔嘉正在那磨磨唧唧的擺孔圣人畫像呢,落榜的學子里面已然有人在那興奮的拍腿了。
有了!
他剛把孔圣人畫像擺好,張斗耀便湊上來附耳嘀咕起來。
落榜學子的確已經(jīng)有人想出辦法來了,而且,這辦法相當?shù)年帯?br/>
他們想到的是背書,背《四書五經(jīng)》!
話說他們這些參加會試的人可都是舉人,院試和鄉(xiāng)試都過了,《四書五經(jīng)》還不倒背如流啊,為什么說背書這法子相當?shù)年幠兀?br/>
這法子的確相當?shù)年帯?br/>
因為不可能有人能把《四書五經(jīng)》倒背如流!
四書里面,《論語》、《大學》、《中庸》這三本,能倒背如流的有很多,因為這三本書加起來還不到三萬字。
《孟子》能倒背如流的就不多了,因為《孟子》足有將近十五萬字!
五經(jīng)里面,《詩經(jīng)》、《尚書》、《周易》這三本,能倒背如流的也很多,因為這三本書加起來才五六萬字。
《禮記》能倒背如流的就不多了,因為《禮記》也有十多萬字。
至于《春秋》那就更不可能有人倒背如流了,因為《春秋三傳》足有將近三十萬字,光是《左傳》就有將近二十萬字!
而且,《左傳》還是編年體史書,里面的內(nèi)容很多沒什么內(nèi)涵,就是平常的述事,背了也沒多大意義,科舉中也不會考這些,所以,基本沒人去背。
那些落榜學子的意思就是用《左傳》來為難文震孟等人。
《左傳》是沒人專門去背,要把《左傳》全背下來,少說也得一年,沒誰這么無聊,專門花一年時間去背這些不會考到的東西。
不過,單獨背幾篇的人還是有的,落榜學子中有人正好背了幾篇《左傳》。
吳孔嘉聞言,不由眼前一亮。
這法子好啊,穩(wěn)贏!
開玩笑呢,背《左傳》,除非是腦子進水了,至少,他就沒背過《左傳》,一篇都沒背過,他也就無聊的時候看了看。
他相信,讀書人基本都跟他差不多,無聊的時候看看就算不錯了,誰會去被那些不考的東西。
他毫不猶豫的點了點頭,隨即便對文震孟等人道:“要不,我們比個簡單點的吧,就背書,背《四書五經(jīng)》,出題者說上句,答題者能接一句就行,怎么樣,敢不敢比?”
這明顯是陰人啊!
他們五個再厲害,怎么可能比人家?guī)装偃诉€記得多呢?
黃道周和倪元璐等人聞言皆是皺眉不語,唯有文震孟毫不猶豫的點頭道:“行,就比背書,請出題?!?br/>
吳孔嘉聞言,不由暗自奸笑。
嘿嘿,你們輸定了。
他當即把手一抬,示意后面落榜的學子站出來出題。
一個落榜學子立馬站起來,得意的道:“《左傳.桓公四年》,夏,周宰渠伯糾來聘。父在,故名。”
沒想到,文震孟竟然不假思索道:“秋,秦師侵芮,敗焉,小之也。冬,王師、秦師圍魏,執(zhí)芮伯以歸。”
他們哪里能想得到,文震孟因為分心他顧所以屢試不第,會試他都考了七八回了,算起來都二十多年了??!
這二十多年時間里,文震孟當然不可能完全丟下《四書五經(jīng)》不看,每一次參加會試,他還是會好好把《四書五經(jīng)》細細溫習一遍的。
也就是說,《四書五經(jīng)》他都細細溫習七八回了,這二十多年間《左傳》他最少都看了十多遍了,慢慢的,他就連《左傳》都會背了!
臥槽,一字不差!
那落榜學子臉色一變,他有點不信邪,繼續(xù)道:“《桓公七年》,夏,盟、向求成于鄭,既而背之?!?br/>
文震孟還是不假思索道:“秋,鄭人、齊人、衛(wèi)人伐盟、向。王遷盟、向之民于郟。冬,曲沃伯誘晉小子侯,殺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