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的這份奏疏,厲害之處有好幾個。
首先一點(diǎn),就是新奇。
讓人耳目一新,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
而這個眼前一亮的感覺,最容易讓人產(chǎn)生先入為主的觀念。原因很簡單,好奇能增加人的注意力,而一旦注意力加強(qiáng),必然會受到影響。
此時很多人大臣的心中,都在暗暗的嘖嘖稱奇,感覺這一份奏疏真是開了眼,以前從未聽說這種精確敘事的奏疏。
這份奏疏不但精確敘事,而且通篇沒有使用‘之乎者也’,偏偏時間地點(diǎn)人物事件一目了然,讓人一聽之下就能明白奏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這份奏疏的通篇都有證據(jù)相佐,沒有任何一句話采用推測的方式,也就是皇帝剛剛說過的疑罪從有。
更重要的是,這份奏疏十分的不要臉。別看全篇奏疏清楚明白,但是說的事情全是謊話。
不但在說謊話,而且是拿謊話硬吹。
拿謊話硬吹的同時,郭子儀的好幾個意圖都被大臣們察覺出來。
第一,他在邀功,平定所謂的‘五千巨匪’,這絕對是一件大功勞。
第二,他在補(bǔ)救,這家伙離開長安之后,率領(lǐng)商隊(duì)一路穿州過府,時時刻刻都在聚攏流民,養(yǎng)著那些流民跟在他的商隊(duì)后面。
這種事早就被某些官員盯上,正準(zhǔn)備再等一陣子就發(fā)力參奏,只要他聚攏的流民超過五千,立馬就給他扣上一頂圖謀不軌的大帽子。
哪知郭子儀竟然通過這份奏疏,提前向皇帝報奏了聚攏流民的事,遷徙牛家村百姓作為借口,真是一個很不錯的借口啊。
‘人家村子遭遇巨匪襲擊,全村之人心慌驚恐,想要跟我走,苦苦哀求我,我總不能見死不救吧,我只能勉為其難帶著百姓走?!?br/>
‘最主要的是,當(dāng)?shù)剡€有一股匪患沒平定,說不定哪天就會重來,難道留著百姓被殺嗎?!?br/>
看看,多么好的借口。
這份奏疏還有最后一個意圖,這個意圖同樣讓某些大臣心中凜然。
郭子儀到底是抱著什么心思,竟然請求陛下在安陽縣駐兵,并且這廝還專門推薦人選,選的還是千牛衛(wèi)的偏將。
還要給五千兵力?
還說這樣才能勉強(qiáng)打贏匪患。
我呸!
睜著眼睛說瞎話啊。
……
屹立朝堂的沒有傻子,誰都聽出這份奏疏不是真的,而郭子儀那貨是個什么情況,在場百官幾乎早就給他定了性。
一個滿腹粗鄙的莽夫,他絕對沒有這份本事。
偏偏一個沒本事的人,卻寫出了這份一石三鳥的奏疏,這背后若是沒有隱藏的高人指點(diǎn),恐怕連傻子聽了都不會相信。
但是這位高人是誰呢?
……
高力士念完了奏疏,輪到皇帝開始表演。
只見皇帝先是懶洋洋打個哈欠,仿佛剛才偷空打了個盹兒,所以這一會兒精氣神有所提升,說話的氣力明顯有了恢復(fù)。
“諸位愛卿,說說看法吧。關(guān)于郭子儀的這份奏疏,卿等是不是認(rèn)為很不錯?”
明明是讓大臣們說說看法,然而皇帝自己說個不停,笑呵呵的又道:“朕感覺這份奏疏啊,真是值得所有人效仿?!?br/>
“看看人家郭子儀的用詞,通篇沒有一句話使用推測,有事說事,沒事不猜。任何一個事情說出來,必然是佐以證據(jù)作為說明?!?br/>
“僅從這一點(diǎn)而論,朕就認(rèn)為郭子儀的奏疏很不錯,所奏之事一目了然,每事都有證據(jù)佐證,那么也就意味著,他奏的事情都是真的。”
“朕決定了,采納他的諫言,朕要……”
皇帝即將說出決斷,這時候某些人憋不住了。
自古君無戲言,決不能讓皇帝把話說完,否則那時候再站出來反駁,那就屬于反駁皇帝的決斷。
所以必須現(xiàn)在搶先反駁,搶在皇帝說出決斷之前反駁。
只要搶在皇帝之前,那么就可以理解為沒有反駁皇帝,而是,質(zhì)疑郭子儀。
果然一個大臣急急的沖了出來。
“陛下,臣有質(zhì)疑?!?br/>
這大臣一臉急切,但卻不忘恭敬一禮,行禮之后不等皇帝開腔,直接就是一番長篇大論。
由于急迫,所以看起來有些不合乎禮儀,故而這個大臣滿臉擺出嚴(yán)正之色,讓人感覺他的質(zhì)疑乃是義正言辭。
“陛下,請恕微臣急切。臣實(shí)在無法忍受了,臣一定要說出自己的質(zhì)疑?!?br/>
“臣首先要質(zhì)疑的是,郭子儀所說的五千巨匪。他這是在說謊,肆意夸大了當(dāng)?shù)氐姆嘶??!?br/>
“安陽縣屬于河南道境內(nèi),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腹地,那地方就算偶爾滋生一兩個匪寇,但卻不可能出現(xiàn)大量的匪寇?!?br/>
“五千匪寇,多么嚇人的數(shù)字,只要是稍微有點(diǎn)腦筋的人,都知道這種匪寇勢力不可能存在。尤其是中原腹地,距離帝都僅僅1200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