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也好,綁匪也罷,只要有一次向他們屈服,他們就會知道這種方法行得通。只會引來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步步緊逼,下次親友又會被綁架,下次他們又會用引發(fā)自爆,聚眾鬧事來要挾,讓你做更大的讓步,一次次突破底線。
一次次突破底線,本來就和沒有底線沒什么區(qū)別。
跑去**的女生大部分還是想著“只做這一次”的,不得已,不得已,自甘墮落的人總是少數(shù)。
但她下次缺錢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不會是辛苦打工,而是再去給人陪睡,幾個小時就頂別人好幾天的辛苦工作。
——既然已經(jīng)賣過一次了,又何必裝清純呢?
——既然已經(jīng)退讓過一次了,這次又何必再堅持呢?
就是這種想法,讓人們輕易墮落。
這并非無稽之談,現(xiàn)實中,這種事又何嘗少過呢?
避免這樣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
秦末時,楚漢爭奪天下,劉邦的父親被項羽捉住,在陣前威脅要殺掉他煮成肉粥。
劉邦死皮賴臉地說著“咱倆約為義兄弟,我爹就是你爹,若是你要殺你爹吃肉的話,那也分我一杯一起吃”。結(jié)果項羽討了個沒趣,最后把劉邦的父親放掉了。
位列三公的漢末名臣喬玄,在兒子被歹徒挾持索要金錢時,他直接說:不要因為一個孩子而放縱觸犯國法的賊人,果斷出兵圍殺,玉石俱焚。
事后,他還上書要求皇帝昭告天下:“凡是有劫持人質(zhì)的,一律格殺,不得拿財寶贖回人質(zhì),讓罪犯有利可圖。”
于是在當(dāng)時囂張一時,連洛陽城中高官都經(jīng)常抓走的綁架團伙們,迅速銷聲匿跡了。
秦朝、漢朝、唐朝……這些輝煌的朝代,都通通有著規(guī)定:綁架犯不問理由,無論是否得手,哪怕綁架未遂也必須處死,不得赦免。
甚至有的朝代,連家屬出錢贖回人質(zhì),或者發(fā)生綁架案卻不通告官府也一樣算是犯罪。甚至交錢或者隱瞞情況的家屬會被直接當(dāng)作劫匪的同謀,一起處斬,于是那個年代的綁架案就大大減少了。
唐朝,甚至還鼓勵官兵捉拿劫匪時不要有所顧忌,如果顧忌人質(zhì)的死活而慢手慢腳,同樣算是犯罪。
只有這樣的人,這樣的政權(quán),才不會被挾制——只要發(fā)生過一回這種事,那么人人都會清楚,想要去抓這種人的弱點是不可能的。
一旦弱點被抓住,寧可將其完全摧毀。然后,就會變成不共戴天的死仇。
比起要挾來說,他們寧可和這種人坐下來談?wù)劊苷劤勺匀痪涂梢院献髁?,談不成,也最多只是大道朝天各走一邊,不至于撕破臉皮變成死仇?br/> 但洛明相信,夏蘭多絕對不是這種人。
他要是這么有堅持的話,就不會先和兩位表兄弟合作,再干脆地將表兄弟出賣了,也不會聽了自己的一席話之后就立刻跑去蹭夏洛克的大腿求饒了。
其實,這也只是人之常情罷了,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
雖說克服人性中的某些缺點才能超越常人,但這種超越者永遠是少數(shù),平凡者才是世界上數(shù)量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