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荒中的商貿(mào)交易大多是以物易物,商量好交換物品和數(shù)量之后便可成交。商人們在巴原上收購的物產(chǎn)運到山水城中,出手的價值可能會翻很多倍;同樣的道理,從山水城收購的物產(chǎn),運到巴原上出售也可以賺很多倍。這一來一回,利潤頗豐??!
但世上的好處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商隊要在荒涼險峻的山野中走十來天,很多地方仍是崎嶇難行,有時還要遭遇山洪暴雨、毒蟲猛獸的威脅,牛馬人手都有可能損失,往往都需要雇傭武士護衛(wèi),每次出入蠻荒都是成本很高的冒險,但利潤也很大。
山水城的長老會也看到了其中的利益,便向若山建議,山水城也可以組織商隊去巴原上貿(mào)易。這條路就是山水城打通的,好處也不能全讓巴原來的商隊占據(jù)。要說穿行深山負重行走,誰比得上自幼生活在蠻荒中的各部族人呢?
若山也覺得有道理,于是將這件事交給蠱辛負責。蠱辛在各部中組織物產(chǎn)和人手,編成商隊到巴原上去貿(mào)易。出售與交換物品的地點,當然主要是高城中的集市。高城就是巴原邊緣離這片蠻荒最近的城廓,山水城的人出了蠻荒繞不開高城的地域。
山水城的商隊進入高城時,卻遇到了他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事情,就是要交稅。修建城廓與集市,提供安全的地點以便人們集中買賣、各取所需,并不是沒有代價的。巴原上各城廓對入城交易的商隊所征貨稅基本上都是三十取一,也就是運送三十張獸皮的話,要上交一張。
大多數(shù)時候,商隊都是以物交稅,城廓收了這些東西之后,要么分配給為城廓效力的眾人,要么就拿到集市上專門的店鋪里出售。也有的商隊是以貨幣交稅,所謂幣,就是交易的中介、人們所使用的錢。金銀布匹皆可為幣,當時民間使用最多的是貝幣,巴原并無海貝,人們用的是陶制貝幣。
山水城的商隊雖然驚訝,但也是按照規(guī)定交了貨稅,等回來之后便向長老會稟報了這件事。山水城的長老會商討了半天,大部分人都贊同山水城也對外來的商隊征收貨稅。既然是長老會的決定,若山城主也就同意了。
可是山水城并無城門,連城墻都沒有影子呢,那么征稅的地點就設(shè)在山水關(guān),那里是出入這片蠻荒必經(jīng)的門戶,至于稅率與高城一樣,也是三十取一。出關(guān)不收稅,只在進關(guān)時交稅,而山水城自己的商隊當然是免稅的。
山水城這個做法很正常,巴原上各城廓也幾乎都是這么做的,可是消息傳到高城中,悅耕城主卻很不高興。前一段時間商道開通,悅耕組織高城的商隊前往蠻荒貿(mào)易,當然是賺了,他幾乎壟斷了這條財源,因為地理位置的關(guān)系,別的城廓也不可能和他爭啊。
可是沒過多久,山水城也自行組織商隊來到了高城,他們學的倒挺快!而且這些人自幼生活于蠻荒,解釋經(jīng)過訓練與挑選、身強力壯的武士,更擅于穿行那樣的道路,來回的速度也更快。巴原的商隊往返兩次的時間,而山水城的商隊就已經(jīng)往返三次不止了。他們將蠻荒的物產(chǎn)直接運到高城來賣,然后就在當?shù)厥召彴驮铣霎a(chǎn)的東西,所需最多的是各種器物和牛馬牲畜,當然是降低了高城商隊所得的利潤。
當擁有更多的牛馬牲畜之后,蠻荒中的生產(chǎn)水平不僅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商隊能運送的貨物也更多了。如此也就罷了,高城也不能阻止外來的商隊,好在還有更多的貨稅收入。可是緊接著山水城也開始征稅了,交稅的大部分都是高城的商隊。
高城原本壟斷了這條財源,悅耕所組織的商隊最開始擁有高額的利潤,如今他的獲利大為下降。悅耕城主當然很不滿,在他的眼里,山水城的城主是誰并不重要,若山無非是另一個魚大殼。他還等著若山的巴結(jié),送上種種好處呢,卻沒想到若山會這么不把他放在眼里。
于是悅耕下了一道命令,對山水城來的商隊征收的貨稅提高兩倍,變成了十取一,而其他城廓來的商隊仍然照原先的三十取一。消息傳回山水城之后,長老會眾人都很憤怒,也紛紛要求若山將對高城的商隊征收的貨稅提高到十取一。若山卻搖頭道:“假如有人做了一件愚蠢而不應(yīng)該的事情,難道我們也要效仿嗎?”
山水關(guān)的貨稅維持三十取一不變,而高城則單獨對山水城的商隊收高價貨稅。這種情況沒過多久,就發(fā)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