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昊大軍浩浩蕩蕩地打著追擊逆黨的名義到了宋的邊城,借著宋朝收留嵬名山遇是插手黨項內(nèi)政為借口,迅速展開行動。一邊派兵趁機大掠邊民的財物,一邊則又大派說客,拿出金銀兵甲等去游說在宋遼邊境的黨項散居部族,投效于自己。同時趁機搶占據(jù)點,破壞宋軍的關(guān)卡設(shè)施。
大宋方面則是措手不及,沒料到黨項人忽然生事,且宋夏一帶邊境各城池均隔得較遠,來往不便,又兼各州府都是各行其是,且宋朝素來是文官當政,雙方幾十年不曾發(fā)生沖突,此時來得忽然,便有些失于調(diào)配。
此時在大宋朝庭之中,也接到急報,為了嵬名山遇來投奔而造成的邊關(guān)危機,永興軍的統(tǒng)帥夏竦連忙召集眾人商議此事。
副使韓琦已經(jīng)見過嵬名山遇,當下道:“嵬名山遇前來投奔,實有內(nèi)情。據(jù)說元昊有叛宋之意,在賀蘭山召集各大部族,欲點集人馬,攻我大宋。嵬名山遇心懷忠義,加以駁訴,才使得元昊會盟不成,卻因此而招致元昊殺心。且元昊為人有虎狼之心,弒母害舅,殺妻滅子,如今又對叔父下手。如若不防,將來必成大患?!?br/> “正是,”延州守將范雍是個勇武之人,忙接口道:“下官也問過嵬名山遇,他說元昊雖然自稱有數(shù)十萬兵馬,但是大部份不過是各部族奴兵,真正屬于他自己能指揮能打戰(zhàn)的,不到八萬,只要我們率先出擊,可扶植嵬名山遇作為帶路,先發(fā)制人,打他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元昊小蕃!”
延州知州郭勸是個文官,素與范雍意見相差,聽了此言卻道:“此言差矣,那嵬名山遇所言,不過是一面之辭而已。黨項內(nèi)部情況,我們未必了解。但是當年趙德明稱臣來投,先帝曾許他永鎮(zhèn)銀夏,我□□大國,信義為本,數(shù)十年來待黨項有恩有德,今日元昊興兵,為的是我們收降納叛,依你們之言,居然還要再興兵事,豈不是讓朝廷失信于蕃族,有損朝廷的威望。今日若擅收了嵬名山遇,將來我們何以安撫各邊疆小族?依下官之見,當送還嵬名山遇,以大義相責,令元昊速速退兵。那元昊自知理屈,豈有再興風作浪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