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王元僖的喪儀在慘淡中收場?;噬线B喪禮都沒露面,年老失子傷心不已,傷病更加重了幾分。一連幾天也就罷起朝來。不過朝堂外的事情卻一刻也沒有停歇。
趙普重新提審了簡彥之,拿著陳王元僖的死一嚇唬。簡彥之怕自己惹上謀害皇子的罪名,就全招了。
簡彥之本來只是個投機商人,因看準遼人缺糧,想借著榷場關閉之時大賺一筆??墒钦5募Z食交易并不能帶來巨額的收益,于是就動了官倉的心思。這幾年國內收成不錯,官倉糧食豐裕,自然常年堆積不動。用糙糧霉糧把這些好米換出來,不過是給官員使些銀子的事——即使賄賂的金額絕非小數,但在買賣的暴利面前也算不上什么——縱使有一天被有些不長眼的查出來,也可以推說是糧食堆積的太多,放壞了。
簡彥之的算盤打得很好。在打通環(huán)節(jié)的過程中,有些官員是陳王元僖的舊日下屬,或多或少地漏出點風聲。元僖一看這是個好機會,就暗中給簡彥之打開方便之門,并再三囑咐:一旦事發(fā),只要咬死是李貴妃和元佐幕后主使,自然會有人營救。一切看起來天衣無縫。
誰知簡彥之太貪心,連寺廟供給和賑災的糧食上都動了手腳,自然引火燒身。又誰知趙元僖更貪心,一連拉下八王等幾個皇子。本來眼瞅著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可天不藏奸,他自食惡果。
審清了一切,趙普甚是感嘆:當初頗有一番作為的陳王元僖,曾經與他聯手整頓吏治的元僖,為了一己私欲,竟然縱容腐蝕各級官員。縱使真的得了皇位,到手的也是一個病態(tài)的官吏機構。這絕不是一個國家能夠長治久安的基礎。元僖也當真缺乏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所幸老天有眼,不該把這樣不堪的皇子推上皇位。
但對于元僖的作為,趙普又是理解的。他當初和皇上聯手搞出個“金匱之約”,讓皇上名正言順地接了兄長的位置。只是按照所謂“金匱之約”的說法,當今皇上大去之后,便是三弟趙廷美繼位。這怎么能是皇上希望的。想出個兄終弟及的說法,不過是權益之計。為了給自己兒子掃清障礙,皇上又和趙普聯手收拾了涪王趙廷美。
誰成想,最看好的繼承人趙元佐因為給小叔叔抱不平,瘋了。后來雖然扶持陳王元僖當了京兆府尹。只是,在元僖和趙普整治京兆府之后,皇上免了趙普丞相之職,元僖不但不替趙普說話還有些落井下石,欣欣然獨占功勞。這讓皇上看出了元僖的狹隘和涼薄,心里更加屬意于長子元佐,因此遲遲不立太子。
皇上的這種猶疑,無意成了長期煎熬元僖的慢性毒藥。又加上長子元佐今年身體見好,朝中后宮還都是有人心系于他的。這樣,元僖再也坐不住了。
除了最大的對手元佐,按照“金匱之約”八王也是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又加上小妾謝敏家的仇恨,元僖怎么會放過?至于元侃,本來還輪不上收拾他,誰讓他自己出錯送上門來。陳王元僖借力打力,何樂不為!
只是這一切,趙普看得再明白,也是局外人。對于局內人的皇帝來說,要看明白還是裝作不明白,都是錐心之痛。
皇帝看了趙普的奏折,嘆了口氣,仰面癱坐在龍椅上。長嘆了一時,皇上把手中的奏折往桌案上一甩:“愛卿當政多年,不知道奏折該怎么寫嗎?”
“回稟陛下,臣是當政多年,自然知道該怎樣避重就輕。只是臣已年老,去日無多,更愿意跟皇上說真話?;噬咸炜v英才,自有定奪!”
皇上默然不語。
趙普明白皇上心中的猶疑:作為皇帝,自己看好的接班人一個瘋了,一個死了。作為元佐,他只是太過于仁慈善良,不了解父親為他掃清障礙的苦心。不管怎么說,他還是個好孩子。
可是元僖呢,平日里沉默寡言溫良恭順的兒子居然是個大陰謀家,為了謀求那個至尊之位,不惜去害自己的手足兄弟??商焖悴蝗缛怂?,這般歹毒的算計下來,不僅斷送了自己的皇帝之路,更是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