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這樣的戰(zhàn)略朱標(biāo)不可能放棄的。
而且,在這個時代,大明一旦開展大航海,以大明的體量,一定可以搶占先機,奪得足夠的利益。
這樣的機遇,可遇不可求。
唯一讓朱標(biāo)遺憾的是,就是沒錢。不然戰(zhàn)船早就造起來了!
這么一點家底,著實讓人很難辦。到處都要用錢,只能先挑著緊要的地方花。
造船這個行當(dāng),燒錢燒的厲害,即便打敗陳友諒,繼承了陳友諒全部的造船技術(shù),但是,在江河里面行進的船和在海上行進的船,那完全是兩個概念。
就江河里面的那些風(fēng)浪,在大海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只能說等大明有了一定家底之后,這樣的計劃才可以展開。
這行業(yè),投入高,收益也高。前世之時,朱棣搞那么多大工程,又是修書,又是疏通運河,又是在大都新建紫禁城,還五次北伐,一次打的比一次遠,這些錢哪來的?
當(dāng)時國家的財政其實和老朱在世的時候唯一不同的就是多了一個下西洋。
真以為朱棣人傻錢多,讓鄭和帶著兩萬多精銳水師到各個國家撒錢?就為了所謂的面子?
朱棣能干這種蠢事?
還是真以為鄭和手下兩萬多名水師官兵是善男信女?不管啥時候都是慈眉善目的?
就這人數(shù),比一些小國總?cè)丝诙级?,惹毛了平了你信不信?br/> 那他么聰明著呢,鄭和帶回來的異域奇珍異寶,每次回來都是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模臉硬荒苜u出天價?
至于進價,嘿嘿,象牙知道不?這玩意兒進價的時候是論斤稱的,五百文一斤,轉(zhuǎn)手一賣,你猜還是不是論斤賣?
還有蘇木胡椒一類的,充當(dāng)官員的工資,發(fā)了好幾十年,皇帝都換了幾個了還沒發(fā)完。
包括帶出去的瓷器絲綢什么的,先給那些國王什么的意思意思,之后要賣起來,那都是天價。
這一進一出,賺到的財富簡直難以想象。
再說個人,沈萬三,怎么發(fā)家的?就是元末的時候,弄了一條船帶著貨物去南洋販賣,然后在將當(dāng)?shù)氐呢浳镞\回來,一來一回,賺到的錢比本錢能多幾十倍。
沒幾年下來就富可敵國了!
對這一點,朱標(biāo)真不懷疑,就現(xiàn)在大明這個家當(dāng),國庫里的錢,真不一定有沈家多。
所以,朱標(biāo)讓人去將沈萬三給請過來。算算時間,應(yīng)該也快到了。
當(dāng)然,現(xiàn)在沈萬三不管事,畢竟八十多歲了,別說在這個年代,就算是后世,那也算是高齡,早該享福了!
享福也是真享福,至少從蘇州回來的人和朱標(biāo)大致描繪了一下沈萬三的生活,是真奢靡。
沈萬三府里是直接養(yǎng)了三班女樂,專聽昆曲,這些女子既是歌妓,又是樂師,為了培養(yǎng)出這些人來,花費著實不少。
反正朱標(biāo)覺得自己這個太子,沒沈萬三這個老頭子過得好。
此外,山東那邊的孔家,當(dāng)代衍圣公孔克堅還是不挪窩,就算朱元璋下旨訓(xùn)斥之后,孔克堅還是老樣子,只是讓自己的兒子孔希學(xué)來到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