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是巧了,前兒我才收到京都來信,我阿爹有個門生妻室亡故,正巧回鄉(xiāng)操辦喪事,聽說家就在廬州,論年紀好像跟慧娘正好相仿。”
顧老夫人一聽,有了興趣,難得給蘇氏個好臉,道:“那人可有功名?家中情況如何?可有子嗣?”
蘇氏搖著團扇,道:“能做我阿爹門生的,至少也是同進士,至于家世嘛,”她頓了頓,做回想狀,“好像也還算殷實,是個耕讀之家,至于具體的,還要等我去信詳細問問?!?br/> 顧老夫人點頭,對她和悅不少:“這事你多上點心,慧娘好了,自然不會忘了你。”
蘇氏心里冷哼一聲,哪個稀罕被她們娘倆記在心上,少給她添點堵就謝天謝地了,不過她面上還是滿口的答應。
陳氏不動聲色的看著蘇氏,總覺得她今天殷勤的有些過分,怎么就那么巧,老夫人才一提給小姑找人家,她那廂就有適合的主接著,要知道小姑這是再婚,想要碰個年歲相當,條件合適的可不是那么容易。
蘇氏很是志得意滿,此時她的眼里心里全是成車銀錢和她女兒身著錦衣華服,頭戴華美珠冠,坐在高高的殿宇當中的情景。
無意間她余光瞄到陳氏的探究,那目光冰涼涼,好似冬日里的雪水,頃刻間把她的激動熱切,澆了個通透。
“大嫂,我聽說當今下了旨意,今年天貺節(jié)齋醮三天,城里的這些大戶為了響應,已經(jīng)捐了好些物什,不知咱們府里可要提前做些準備?”
說到這件事,陳氏轉(zhuǎn)頭看顧老夫人,“阿娘,您看這事該如何辦?”
顧老夫人是個禮佛崇道之人,每年這個時候都要給城外方山上的崇真觀捐獻二百貫香油錢,今年適逢當今下詔,捐獻自然要加倍。
陳氏對此沒有異議,蘇氏暗地里撇了下嘴,面上卻贊顧老夫人用心虔誠。
顧老夫人從來就不喜歡這個二兒媳,聽了她明顯不走心的阿諛,更是反胃,只是如今正是用著她的時候,就是為了女兒顧老夫人也得忍著,只是心里難免有些膈應。
陳氏侍奉顧老夫人二十幾年,只看她下頜微微繃起的線條,就察覺了她的心思,起身道:“花會一事,我跟二弟妹先定個章程,之后再來跟您請示?!?br/> 蘇氏滔滔不絕的話語頓時一頓,顧老夫人點頭道:“這事你們看著辦,也問問老三家的看她有沒有要請的人,一并請了來,二郎年紀也不小了,若有中意的,還要早些定下來才好?!?br/> 陳氏道了聲是,悄聲退了出去。
蘇氏看了眼陳氏背影,又看看已經(jīng)垂著眼皮喝水的顧老夫人,用力捏緊手里的象牙扇柄,勉強露出一點笑,“阿娘,那我就先走了。”
顧老夫人點了點頭,淡淡的“嗯”了聲,在她轉(zhuǎn)身時,叮囑她早些給京都去信。
蘇氏笑著道是。
出了福壽堂,蘇氏望了眼四周,只在綠蔭中瞧見陳氏立在遠處的背影,蘇氏冷冷一笑,飛但沒跟過去,反而繞去另一條花徑,揚長而去。
回到落桐院,蘇氏果然沒有耽擱,很快寫了封信,綠珠招搖的去了外院,把信給了回事管事趙德發(fā),讓他抓緊著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