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財政的困局是什么?
朱厚照一眼看出了問題,奇怪的是滿朝文武竟然無一人指出。
第一產(chǎn)業(yè)的農(nóng)業(yè)是國民生存的根基,第二產(chǎn)業(yè)工業(yè)是民富國強的根本,第三產(chǎn)業(yè)則能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孰輕孰重一目了然。兩個月亮世界取消了農(nóng)業(yè)稅,沒見對國家財政造成什么影響,反而糧食產(chǎn)量年年創(chuàng)新高。
大明財政的困局,源于大明稅種之間的比例嚴重失調!
朝廷的稅收分為十六類。分別是米、麥、絲、綿、絹、布、棉花、草料、戶口鈔、雜課鈔、鹽課、茶課、屯田收入、金銀、水銀、朱砂等。
雜課鈔也就是雜稅。例如番舶抽分、香稅、礦銀稅、鈔關稅、門攤稅、酒醋稅、房地契稅、竹木抽分、漁課等等。
如果簡單一點劃分,把米、麥歸于田賦,戶口鈔為人丁稅,其他歸于工商業(yè)。
弘治十一年天下賦米1897萬多石,麥869萬多石。共計2766萬石。按照1兩銀子購買2石糧食,折銀1383萬兩。
再看雜課鈔,有7392萬貫多。聽上去很多,但是注意,收入單位乃是大明寶鈔!京師一貫寶鈔兌換通寶3文,這還是朱厚照炒起來的價格。根據(jù)官方要求交稅時“錢七文折銀一分,鈔一貫折銀三厘”。也就是說每一兩白銀折換銅錢700文或是333貫。相當于22萬兩白銀。一貫寶鈔的官方兌換價為2.1文通寶。
鹽課2049800引。朝廷規(guī)定每引折鹽300斤,或銀六錢四厘。約莫131萬兩白銀。
朱厚照核查過史料。宋真宗天禧年間的商稅總額為2144萬貫,其中鹽稅340貫。宋朝的貨幣以銅本位計算,宋真宗時期5貫約等于1兩銀子。也就是商稅折銀428.8萬兩,其中鹽稅68萬??梢姡淞χ挡桓?、國土面積縮減的宋朝,征到的商稅比大明多多了。
如果按兩個月亮世界的稅收比例,關稅占得比重也很高。這般計算,雜課鈔中的鈔關稅屬于關稅。京杭運河南北貫通,商賈絡繹,征收過往船只、商品的鈔關成為雜課鈔的最大頭收入。哪怕是全算上,也不過22萬兩。
根據(jù)以上粗略的統(tǒng)計。田賦占朝廷稅收的70%以上。鹽稅占了10%,工商稅20%。其中關稅占了不到2%。
田賦很重要,可它就像兩個月亮世界的黃金,不管世界發(fā)生戰(zhàn)亂、天災還是瘟疫,都能保值??墒峭顿Y回報比極低。買黃金的人不會指望黃金暴漲發(fā)大財。
大明的財政收入全部壓在田賦上,只能保證基本收入。就像人無橫財不富一樣。
立國一百三十年,開墾的田畝多了許多,田賦并沒有增多少。朝廷要養(yǎng)的宗室多了,支付的軍事開支多了,天災多了,各種支出多了,收入沒變。加上土地兼并嚴重、官紳階級把稅轉嫁到百姓身上,所以百姓們感受到田稅越來越重,導致很多人生活不堪重負。
但如果要說工商稅低,也不全對!
不懂經(jīng)濟的太祖雖然規(guī)定商稅三十稅一。但沒有列出具體稅目。如果只針對一種貨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要加收運輸費、貨稅、門攤稅,甚至經(jīng)商途中官吏索賄等。說它是十稅一也差不多。
這可不是朱厚照胡說的。葉淇把納糧中鹽改成納銀中鹽,除了某些見不得光的原因,也是因為商人在把糧食送往北邊軍隊或是屯田時,受到一級級官吏剝削,利潤從被壓縮到幾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