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在小旅館里吃好晚飯,就背著小背包晃悠著出了旅館。趁著暮色悄悄摸到了鄧昌平新建的那幢樓房附近。當然,路線是在吃飯的時候從老板娘嘴里套出來的。
????鄧昌平家的新樓房在鎮(zhèn)區(qū)東郊,也不知道他當時出于什么考慮,在他家周圍居然沒有別的人家,離的最近也相隔有近兩百米。但這倒是為李俊提供了方便,不用擔心被別人發(fā)現(xiàn)。
????繞著樓房轉(zhuǎn)了一圈以后,讓李俊郁悶的就是跟其他人家一樣,鄧昌平也在樓房周圍圍上了一圈足有兩米高的紅磚圍墻,兩扇鐵皮大門被兩把大鎖鎖得死死的。繞了兩圈也找到進去的辦法,又不懂開鎖技術(shù),李俊心里還真有點著急。
????幸好現(xiàn)在是秋末冬初,晚上雖然有月光但并不是很亮,加上周圍沒人家,李俊才可以大模大樣的繞著圍墻轉(zhuǎn),不然,他肯定會被人家當小偷抓起來。把背包放下,垂頭喪氣朝墻角一蹲,他實在想不出有什么辦法進去。
????突然一陣細微的水流聲引起了李俊注意,借著微弱的月光,李俊發(fā)現(xiàn)腳下是一排水泥板。也顧不得水泥板上冷不冷,李俊側(cè)過頭把耳朵貼在水泥板上一聽,水流聲正是從下面?zhèn)鞒鰜淼摹?br/>
????想到鄧昌平院子里既然有池塘,那應(yīng)該會有給池塘引水的渠道,說不定從渠道里能夠鉆進去。
????想到這,李俊又來了精神,提著旅行包沿著水泥板慢慢朝前走,水泥板沿著圍墻鋪了大約三十米然后一拐消失在圍墻里。
????李俊用力把最靠墻的那塊水泥板掀開來,下面露出一條大約五十公分寬的水渠,從背包里掏出一只小手電筒探下身子朝里面照了照,果然有個涵管通到圍墻里面。
????李俊扳回身子,從旅行包里找出一段繩子一頭捆住旅行包,一頭拋進了圍墻里。然后掏出一小瓶二鍋頭咪了兩小口,并在原地跳了十幾下,直到覺得全身發(fā)熱才把卷起褲子鉆進了水渠。
????水冰冷冰冷的,凍得李俊直哆嗦。但想到事關(guān)重大,李俊還是咬著牙挺著。
????摸到涵管口,李俊發(fā)扯掉口子上一個用細鐵絲做的隔離網(wǎng),然后像個壁虎一樣撐在涵管里朝里挪。圍墻不是很厚,一會李俊就在另一邊露出了頭。探出手抓住涵管上邊緣,李俊像只正在脫殼的蟬一樣慢慢把身子從涵管里抽出來。
????涵管另一頭就是水塘,李俊慢慢把身子放下去,幸好就在池塘邊上,水只有到李俊膝蓋那么深,但也把李俊凍得夠嗆。
????匆匆忙忙淌上岸,李俊打著小電筒圍墻邊找到剛才預先丟進來的繩子,把繩子另一頭捆著的背包拉進來。有圍墻作掩護,李俊現(xiàn)在膽子也大了一點,舉著電筒到處找有什么可以在水面上漂的東西。
????既然鄧昌平能把箱子藏在水里,總有辦法放下去。當然,鄧昌平也可以下水去放,但李俊還是想找找看。實在沒有,李俊也做好了下水摸的打算,但能夠不下水最好,這個時候的水實在是太冷了。
????在樓房一側(cè)的一間小房子里,李俊在角落上找到了一個充滿氣的拖拉機前**內(nèi)胎,看樣子鄧昌平就是撐著這玩意下水的。
????內(nèi)胎不是很重,李俊慢慢把它滾到水邊,再找了塊木板擱在上面,一個簡易的筏子就做成了。至于撐的,農(nóng)村里家家戶戶都有晾衣服的竹竿,鄧昌平家也不例外。
????把筏子撐到池塘中央,李俊繞著池塘劃起來,不時把竹竿樹在水里探一下,看有沒有什么繩索之類的,繞了一圈沒時候收獲。為防止在中央水的浮力太大,竹竿子插不到底,李俊又把筏子又朝岸邊撐了一點又開始繞。
????繞了大半圈的時候,竹竿子突然被什么擋了一下,李俊當即意識到下面肯定有東西。穩(wěn)住筏子調(diào)整了一下姿勢,李俊用兩只手拿著竹竿子扎入水底再挑起來,來回試了幾次,一根細細的鋼絲繩終于被挑出了水面。
????發(fā)現(xiàn)了鋼絲繩讓李俊更增了幾分信心。把筏子劃到岸邊,李俊一把跳到水里摸到鋼絲繩慢慢往回拉。沒多久,一個大包裹就被拖到了岸邊。顧不上臟不臟,又費了把勁把包裹拉上岸。
????李俊用嘴咬著小電筒,帶著手套蹲下身子開始打開包裹,小心的弄開一層又一層防水布,一個淡綠色的塑料行李箱出現(xiàn)在李俊面前。
????前世導致鄧昌平事發(fā)的應(yīng)該是兩個行李箱,現(xiàn)在只找到一個,李俊雖然有點失望,但對箱子里的東西還是有點期待。
????行李箱不僅外面被裹了很多層防水,箱子上的接口也封了好幾層防水膠布。甩掉手上已經(jīng)濕掉的手套重新翻出一副戴好,找到膠布的頭試著撕開了一小段,發(fā)現(xiàn)粘性還在,才接著把所有的膠布撕開。
????把撕開的防水膠布小心的擱在一邊,李俊按住行李箱上的兩個扳機用力一壓,"啪"的一聲行李箱上蓋應(yīng)聲彈開一條縫。掀起蓋子用電筒朝里一照,李俊心里一陣驚喜。
????箱子里整整齊齊擺著六列五行百元大鈔,邊上整整齊齊放著兩排絨布小盒子。雖然不知道小盒子里裝了什么東西,但有了這些東西就足夠讓鄧昌平喝一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