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四方……
這句俗語指的是鄉(xiāng)下拜年走親戚的規(guī)矩和順序,是不能亂來的。
所謂初一崽,是指大年初一這一天是兒子輩的攜妻帶子女給自家長輩拜年的日子,稍微延伸一下,可以拜到男方家的長輩。
至于初二郎,是指做女婿的去拜見岳父岳母,再延伸一下,就是外孫外孫女可以去拜見外公外婆。
這兩天是不能亂來的,到了初三初四就可以隨意了。
吳小正倒是樂得清閑。
一來是吳家的親戚本來就不多,二來按年齡來說,吳小正還算是小孩子,沒那么多講究。
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吳小正又喝得有點小嗨,不過他心情不錯,并沒有鬧出什么糗事,吃完飯后他還帶著吳小莉去放了一會煙花才去睡覺。
初一一大早,他就爬了起來,打開堂屋的大門,先把那一封一萬響的大地紅給點著了,這叫開門紅,講的也是一個意頭。
吳小正知道放煙花鞭炮會污染環(huán)境,但為了這個年味能十足,也顧不上那么多了。
放完鞭炮,吳小正就把吳小莉從被窩里揪了起來。
這是小姑娘頭一天晚上自己要求的,因為她還惦記著去拜“糖粑年”。
拜“糖粑年”也是鄉(xiāng)下流傳下來的一種習俗。
在早年間,小朋友想吃上一顆糖非常不容易,因此到了過年期間,家家戶戶都會買上一點紙包糖,或者做一些糯米粑粑之類的點心。初一一大早,同村的小朋友就會挨家挨戶的登門拜年,主家就把家里的紙包糖、糯米粑粑分發(fā)給小朋友,所以就叫拜“糖粑年”。
這事吳小正以前也干過。
一開始,因為窮,家家戶戶給拜年的小朋友只派上一兩顆紙包糖,再后來條件好一點,各家出手就會大方一點,每次能有三四顆、四五顆。
小朋友對此是樂此不疲的,因為初一這天拜來的糖,足以讓他們吃上很多天。
吳小莉歡天喜地地傳送新衣服就出門了,可沒多久,她卻又失望地跑了回來。
“哥,別家給的糖都不好吃,我不去了?!?br/> 原來如此!
吳小正忍不住哈哈大笑。
原來吳小莉發(fā)現(xiàn),別家派的都是硬質水果糖,數量雖然不少,但卻沒有自家的好吃,這些天吃慣了好糖的吳小莉豈能滿意!
吳小正知道,這正是年味慢慢變淡的原因之一。
再過幾年,家家戶戶條件好了,小朋友不缺糖吃了,因此也就不再拜“糖粑年”,這一道充滿年味的亮麗風景也就慢慢消失了。
來吳家拜“糖粑年”的小孩倒是不少。
這是因為拜“糖粑年”的小朋友們也是會相互傳遞消息的:吳家給的糖又好吃又多!
這下好了,吳小莉代替了吳小正的位置,驕傲地擔負起了派糖官的職責。
小姑娘倒是不小氣,一有小朋友上門,她就抓起一大把混在一起的好糖派給對方。不過小姑娘也是會藏私的,碰上熟一點的、關系好一點的,她抓糖的小手就會張得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