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府臺葉成經(jīng)也動用了儲備,派了團練總兵押運糧食五萬石送達寧遠,為此洪承疇贊賞不已,寫了奏折請皇帝封賞永平知府。
寧遠戰(zhàn)事不會在短時間結束,十幾萬屯民都困守城池當然不行。
何桂蘭建議撤出那些屯民中沒有戰(zhàn)斗力的老弱婦孺,只留青壯在寧遠協(xié)防,忠明堡和永平府有安置這些老百姓的能力。
黃家北方屯墾區(qū)這些年每年都會有許多改造積極分子得到自由民的待遇,他們知道南下移民一家子會得到五畝水稻田成為私產(chǎn),大部分人都選擇南下。
來屯墾的難民經(jīng)過宣傳隊講解海外移民的好政策,也有許多家庭決定去南方討生活,因此忠明堡、永平府的屯墾總是覺得勞動力不夠。
何桂蘭知道一個勞動力去南方屯墾得到的糧食比在北方多出一倍也不止,當然會顧全大局。
她知道許多屯民都是在永平府過度接受考察學習紀律,合格后自愿南下移民的都將要踏上“南明”領地迎接新生活。
熟手走了,何桂蘭會竭盡所能接納流民繼續(xù)培養(yǎng),大明北方人口流失嚴重,土地矛盾其實已經(jīng)不算大問題,太多良田拋荒了。
永平府接收寧遠的老百姓當然有足夠的田畝讓他們勞作自食其力。
成大事是遼東巡撫,他有權力決定是否撤下老百姓。
朝廷之所以讓邊軍帶著家眷屯守,是為了在敵軍攻城時能夠做到同仇敵愾,因為一旦城破,戰(zhàn)士的家小首當其沖。
如今情況不一樣,寧遠接收的兵丁家小和屯民太多,屯田又被建奴騎兵騷擾無法進行,讓老百姓去忠明堡和永平府能夠得到安置,也能夠獲得自食其力的機會可行!
接下來的日子,永平府、忠明堡的糧食連續(xù)運進寧遠,大量老百姓接出來忙耕種和田間管理,此消彼長明軍短期內不會缺糧。
只要洪承疇不犯致命的錯誤,松山之敗的歷史應該不會出現(xiàn)。
崇禎十三年的情況大體是這樣:有組織有了人才又有了紀律的李自成攻城略地撒著歡兒發(fā)展,隊伍如同滾雪球般急速膨脹。
闖賊已經(jīng)轉變了流寇一貫作風,開始嘗試經(jīng)營打下的地盤,分配土地給流民耕種,派出地方官進行管理。
大明爆發(fā)財政危機,政府其實面臨破產(chǎn)邊緣,崇禎皇帝賣光了股票幾乎耗盡了內帑都也難以為繼,建奴、流寇聯(lián)袂再起擊碎了皇帝中興大明的幻想。
他夜以繼日忘我工作已經(jīng)未老先衰,才三十歲的人兩鬢已見斑白,一個人在奮斗的崇禎真的很苦、很可憐。
紅歹是穩(wěn)坐釣魚臺,因為沒有任何情報表示“南明”有軍隊向北調度,區(qū)區(qū)洪承疇的十幾萬大軍他不放在眼里,打援的目標就是他。
奴酋信心滿滿,如果一兩年內殲滅洪承疇部,明國北方再無強軍,清軍橫掃黃河北不是夢想。
他覺得這一次出手太對了,還好自己居安思危不管不顧選擇主動伐明。
洪承疇麾下明軍很明顯有了敢戰(zhàn)勇氣,戰(zhàn)斗力也提高不少,如果不把這十幾萬明軍打掉,任其發(fā)展下去,大清國又要面臨一個可怕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