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書寫的再好也要靠具體實施人的把控,而郭漪不缺的就是這個。風風火火的郭漪已經開始了按照趙宏給出的一些具體實施路線開始行動了,甚至她的嫂子也參與了其中,畢竟她哥哥和嫂子連孩子都有了,那會因為偶爾一次的爭吵真的起了意見。而且她哥哥也是比較理解她嫂子的不易,夫妻之間很快就恢復成原來的樣子。
趙宏除了偶爾去辦一些事情,基本就是帶著一家老小去海市的各個地方風景區(qū)去看看了。使勁的增加和孩子相處的機會和時間。
首先去的就是豫園,它位于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sh老城隍廟毗鄰,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和游覽勝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于嘉靖、萬歷年間,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園主人潘允端,曾任sc布政使。其父潘恩,字子仁,號笠江,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書。潘家是當時sh的望門大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長達九里的sh城墻建成,使及東南沿海的倭患逐漸平息,二十余年來生命財物經常受到威脅的sh人民稍得安定,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并開始繁榮。士大夫們紛紛建造園林,怡情養(yǎng)性,弦歌風月。潘恩年邁辭官告老還鄉(xiāng),潘允端為了讓父親安享晚年,從明嘉靖己未年(1559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建造園林。經過二十余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這里也是郭漪的父母年輕時候就來過多次的地方,郭漪的叔叔離開時候太小也太久了,和杰克一樣好奇的聽著郭漪父母親的介紹,也是非常的感慨萬千。叔叔還好一點,杰克是一路走一路的“hownice!”感嘆不停。
隨后就順路走走道教老城隍廟,還有佛教的沉香閣、***教的小桃園清真寺、道教的大境關帝廟和天主教的若瑟堂。
城隍廟原為金山神廟,祀漢博陸侯霍光(又名霍光行祠)。占地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海市從宋朝開始有城隍廟,廟址在現(xiàn)在的永嘉路上,叫淡井廟,又稱ht縣城隍行殿。當時海市是ht縣下面的一個鎮(zhèn),故淡井廟實是ht縣的城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sh置縣后將金山神廟改建為城隍廟,直至明永安年間(1403--1424年),于是始有海市的城隍廟。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邑人集資于廟左側造起東園,廟才成了城中的名勝處所。乾隆中葉,潘氏豫園售歸城隍廟作為西園并重加修葺后,由于商賈輻輳,百業(yè)薈萃,城隍廟遂成了著名的小商品、土特產和特色商品市場。
民國13年7月,發(fā)生火災,大殿等全殿。同年11月又火燒東樓,殃及殿宇,因損失嚴重,重修經費甚大,遂有黃金榮、杜月笙等發(fā)起集資,組成董事會,重建殿宇。重建的城隍廟,大殿、二殿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而外觀仍為古廟形式,歇山頂、飛檐高脊、彩棟畫梁,枋上繪三國故事,秦錫田有記云:“殿高四丈八尺,深六丈三尺三寸,以水泥為材料,不用一磚一木,而彩掾畫棟、翠瓦朱檐,仍沾古神廟之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