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歸一,嬴政當然表現(xiàn)得喜不自勝,大手一揮宣布要舉行整整七日的慶典。當然,在慶典之前他需要召開天下統(tǒng)一的第一次外朝。
雖然極具紀念意義,但事實上對于多年為官的眾臣來講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流程。吉時,眾臣按位階立于皋門外,寬敞的殿前廣場左右各種九棘和三槐(1),顧衍身為三公之首自然立于三槐之前,他的身后就是國尉繚和剛剛走馬上任的御史大夫李斯,而他的刑部長官廷尉之職被韓非替代,呂不韋站在各部長官之前,表示右相的位置。他們身后便是有官職的各類官員,按部門和職位分別站在九棘旁邊,而對面的九棘站的便是沒有官職,但有爵位的人——這其中有不少是舊六國的貴族。當然,李斯的處置辦法非常有效,大部分的六國遺族應該再過兩代就無人可繼承爵位了。
鄉(xiāng)遂及都鄙公邑的官吏站在貴族們的后面,三公后面也站著的是平民的代表和各地郡守,但位置要比各部的長官還靠前些,以示中央對地方工作的看重和對百姓的尊重。
嬴政位于皋門的高臺上,高聲誦讀祭詞。顧衍按照樂曲的變換行禮,帶著群臣祝賀自己的王上一統(tǒng)天下。
至于祭詞里‘賴宗廟之威,興義兵以誅天下□□,使六王畢,四海一。天下皆統(tǒng),當傳后世’這些不符合祭祀謙卑原則的話,顧衍選擇性失聰,也沒有攪和嬴政的雅性。
當然,他知道嬴政是不會在大朝上宣布自己要改換名號的。
按照現(xiàn)在人的性格,改換名號這種大事,尤其是他是想要表功天下才該換名號,他不能自己提出來,甚至連封號都不能自己提,必須是群臣上表才行。
貼心的顧衍已經(jīng)和李斯打過招呼,會在朝會結(jié)束之前將這個事情提出來,至于名號嘛——
“王上以渺渺之身,立不世之功業(yè),功蓋三皇德高五帝,名號不改不足以表德天下,使百姓信服?!惫?,在朝會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李斯站出來行禮,當著眾人的面將早就準備好的詞說了出來。
雖然這話說得非常惹人震驚,但是因為是禮儀性的朝會,所以也沒有人交頭接耳的商量。這也是顧衍決定在大朝上提出來的原因,南方其實并沒有完全安定,百越之地更是不安全,齊國剛剛投降歸附秦國的情況還不明,如果在燕朝或者內(nèi)朝上提出了,有多少朝臣和貴族會站出來反對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在大朝上,他們不能隨意開口,而能開口的三公都是秦王擁躉。
在祭祀場合將這件事定下來,是受到天地庇佑的,日后也不會有人真的在公開場合反對——私底下的交流不會影響國家,顧衍并不在乎。
嬴政也沒有提前得知這件事,他訝異的看向顧衍,希望從他的反應里得到些提示。
顧衍平和的行禮,“王上功業(yè)之威儀,非三皇五帝不可敵,然古往今來并未有帝王立王上如此偉業(yè),縱周天子也有千里之地不可治,分為列國。王上東起齊魯汪洋之地,西至昆侖之脈,南涉百越之林,北統(tǒng)陰山之遙,實乃古今未有,后世未必再有之功,故臣斗膽,引開世之大統(tǒng),立千古之一帝......”
“王上當命‘皇帝’,號為始皇帝,方才可表德立功?!鳖櫻茼斨娙苏痼@的表情,親自解釋道,“御史大夫認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其中泰皇最貴(2)’,臣認為既有不世之功,自然需新稱才可,故去‘泰’留‘皇’,與帝同稱,方為‘皇帝’?!?br/>
他親自將自己的王上捧上了皇帝之位,尤覺不夠,繼續(xù)說,“至于號,便是萬世之始,自然號為始皇帝!”
顧衍平和的笑著,他抬頭看向嬴政,好似對著那模糊的身影道,‘如此賀禮,不知如何?’
嬴政手持王劍,立于祭壇前,忽然風起將神幡吹的獵獵作響,在一片風聲中他忽然笑了,‘如此賀禮,朕收到了。’
雖然他知道早晚他都會自號始皇帝,但在這種場合下得到萬臣朝賀,被恭上皇位的感覺,真的很好。顧衍的禮物,他非常喜歡。
當然,正式的文書還得吏部出面寫成文稿然后經(jīng)過三公的手后呈交嬴政,不過顧衍知道,此時要是沒人有膽量站出來反對,在燕朝上他們就更沒有理由反對了。
他話音剛落,身后果然傳來輕微的騷動聲,但很快就歸于平靜,所有人都選擇了沉默,即使剛剛快把顧衍的背盯穿的那些六國遺族和舊貴族們也收回了視線,默認了一切的發(fā)生。
“請王上登臨皇帝之位,以寬宥我等臣子之殷殷之心。”顧衍沒有等到嬴政的回答,催了一句,不過嬴政卻在祭臺之前說,“寡人受之有愧,如今天下無戰(zhàn)亂之困,但百姓還未能安居樂業(yè),寡人恐怕自己會德不配位啊,丞相如此盛贊是折煞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