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京城很突兀的下了一場大雨,整個紫禁城被洗的干干凈凈,沒有留一絲塵埃。抓捕閹黨的行動基本結(jié)束,整個朝堂上下也被清洗了一遍,大小官員殘留下來不到四成。
閹黨是清理完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跟著就來了,京城各衙門都嚴重缺人,特別是六部,閹黨幾乎占據(jù)了絕大部分,除了孫承宗,其他五個尚書全是閹黨。這一清理,別說國家機器的運轉(zhuǎn)了,就來審訊閹黨的人都沒了!
朱慈炅趕緊招來孫承宗和朱由檢商量官員提拔的問題。說是商量其實就是讓孫承宗和朱由檢提人選,他們認為沒問題就行了。
朱慈炅沒什么太多的要求,他唯一想要控制的部門就是工部,主要是為了方便以后建立軍工體系。這工部正好是個賊窩,工部尚書、右都御史吳淳夫是閹黨的主犯,下面更是一大堆閹黨成員,這次清洗,整個工部主要官吏差不多都被清洗掉了,畢懋康順理成章的接任了工部尚書,王徵也順勢升任工部左侍郎,連宋應(yīng)星這個舉人出身的親信都被破格提拔為正五品的工部營繕清吏司郎中,可以說整個工部從閹黨直接變成了皇黨。
其他的,基本就是孫承宗和朱由檢說了算,首先確定的是內(nèi)閣成員。
孫承宗是先皇欽定的太傅、中極殿大學(xué)士、兵部尚書兼內(nèi)閣首輔這個自不必說了。
帝師徐光啟也早已入閣了,禮部尚書顧秉謙正好又是閹黨,被拖出去砍了,于是徐光啟順理成章的當上了禮部尚書,又進為建極殿大學(xué)士。
另兩位內(nèi)閣成員是韓曠和來道宗,這韓曠可不得了,他是東林黨元老中的元老,萬歷、泰昌、天啟三朝閣老,天啟四年更是進階內(nèi)閣首輔,后來因為和魏忠賢不和,憤然辭職退隱,這才躲過了閹黨對東林黨的清洗。
這次受孫承宗所邀出山,主要是來欽定閹黨逆案和整頓吏治的,進武英殿大學(xué)士任吏部尚書。
這來道宗來頭也不小,他是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歷任光祿大夫、少傅、太子太傅、戶部尚書、禮部尚書,是明熹宗時的顧命大臣,也是內(nèi)閣元老,只是后面不愿參與閹黨和東林黨的黨爭才告老還鄉(xiāng)的,這次受邀出山進文淵閣大學(xué)士任戶部尚書。
內(nèi)閣成員就是這四人了,加上前面的工部尚書畢懋康,六部尚書已經(jīng)確定五位了,最后一位是誰呢?刑部尚書人選孫承宗推薦的是喬允升,這喬允升也是東林黨的骨干,天啟年間他就是刑部尚書,也是不愿參與黨爭而告老還鄉(xiāng)的,這次只能說是官復(fù)原職。
六部尚書既定,接下來就是左右侍郎了,其他各部倒沒什么好說的,朱慈炅壓根就不怎么關(guān)心,唯獨這兵部他關(guān)注了一下,為什么呢?
因為他還有個親信孫元化在兵部任郎中啊,按理再進一步就是侍郎了,這進是進了一步,但不是左侍郎,而是右侍郎。左侍郎的人選孫承宗早就預(yù)定了,那就是原遼東巡撫袁崇煥。
孫承宗還是很看重袁崇煥的,不但封他為兵部左侍郎還給他加了個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這個都察院右都御史可是正二品,也就是說他跟各部尚書是同級的。就這袁崇煥還是鬧小脾氣,不愿來上任,為什么呢?
這都是魏忠賢害的,前面提到袁崇煥在天啟六年死守寧遠,把努爾哈赤一炮給轟上了西天,取得了寧遠大捷,這后面的事情就沒有詳說了。
其實寧遠大捷之后,袁崇煥還取得了更輝煌的寧錦大捷,他在天啟七年五月把來犯的皇太極打的屁滾尿流,嚇得皇太極很長時間都不敢打?qū)庡\防線的主意了,轉(zhuǎn)而跑去蒙古草原發(fā)展勢力去了。
按理說這么大的功勞怎么滴也得加官進爵了,奈何那個時候是魏忠賢當權(quán),這功勞全被魏忠賢給冒領(lǐ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