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雄軍這個名字并不是盧象升起的,是崇正皇帝朱慈炅親自命名的,至于為什么叫天雄軍,盧象升也不是很了解。
孫傳庭手下的軍隊皇上也給取名了,叫秦軍,這個名字就比較好理解了,陜西是古時秦國的發(fā)源地,在陜西招的兵自然叫秦軍。
盧象升想來想去,也只想到一個與天雄二字有關(guān)的事情,好像他原來出任知府的大名府有個地方就叫天雄,但這兵是在山西招的啊,為什么要叫天雄軍呢?
其實,朱慈炅給盧象升手下的軍隊取名天雄軍是有原因的,他雖然不知道大名府有個地方叫天雄,但他知道孫承宗和袁崇煥訓(xùn)練出來的廣寧鐵騎、盧象升操練出來的天雄軍還有孫傳庭手下的秦軍是頂頂有名的明末三大精銳,崇禎朝那會兒連京營都不靠譜,唯有這三大精銳可以和后金鐵騎正面硬拼而不落下風(fēng)。
既然有這么輝煌的歷史,天雄軍這個名號自然是不能埋沒了,他之所以取這個名字,就是希望盧象升能像歷史上一樣,操練出一支天下聞名的雄師。
天雄軍為什么會這么厲害呢?曾經(jīng)有所謂的磚家分析,說什么天雄軍中大多是父子、兄弟、親友、同鄉(xiāng)、同學(xué)關(guān)系,所以異常團結(jié),隨便死一個,都能憤怒一堆人,所以戰(zhàn)斗力很強。
好吧,這個理由很好很強大,明朝那會兒有沒有同學(xué)這個說法暫且就不去討論了,關(guān)于這父子一說就有很大的問題,一家人如果把父子都送上前線了,那這家人還怎么活?
還有是同鄉(xiāng)就會戰(zhàn)斗力強,這未免有點太牽強了,明朝那會兒又沒有全國大征兵,軍隊一般都是分片招的,同一支軍隊里又有幾個不是同鄉(xiāng),上百萬軍隊里面怎么就幾萬人戰(zhàn)斗力強呢?
兵法有云:百萬之眾不用命,不如萬人之斗也。這正是明末明軍的真實寫照,一百萬軍心渙散的明軍還真不如盧象升手下一萬天雄軍戰(zhàn)斗力強。
盧象升的天雄軍強就強在凝聚力上,這個凝聚力并不是那些磚家所分析的是因為大家都是父子、兄弟、親友、同鄉(xiāng)、同學(xué)關(guān)系,而是因為盧象升身先士卒,因為盧象升能和士兵們同甘共苦。
史書給盧象升的評價就是,他善于馭下,士卒愿意替他效死力。
讓士卒愿意替你效死力可沒那么容易,而盧象升就有這個人格魅力。
一般人如果猛然之間有了五百萬兩,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要好好享受一番,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不管是不是軍費,五百萬兩,用個幾千兩總沒問題吧。但是他沒有,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享受,而是士兵的溫飽。
所以,五百萬兩到手以后,他沒有想過要為自己花一分錢,但一聽說士兵們要發(fā)棉衣、靴子、棉被,他毫不猶豫的就訂了,要發(fā)軍帳,訂,要準(zhǔn)備糧草,訂,一百多萬兩花出去他眉頭都不皺一下。但一涉及到他自己,一個帥帳就多四十兩銀子,他都舍不得花。
還有,一般人如果榮升一省總督,起碼要大擺筵席,廣宴親朋,他卻是一接到任命就往太原趕,從來就沒想過要慶賀的問題。
到了太原他也沒有去應(yīng)酬當(dāng)?shù)毓倮舻难缯?,而是帶著親衛(wèi)整理營地,準(zhǔn)備迎接新兵的到來。
現(xiàn)在曹文詔帶著一眾將領(lǐng)和一千關(guān)寧鐵騎來了,他的干勁就更足了,營地整理完了,他竟然帶著眾人開始為新兵扎帳篷了!
這個連曹文詔都看不下去了,規(guī)勸道:“扎營也是新兵訓(xùn)練內(nèi)容,您這都替他們扎好了,他們豈不是連扎營都學(xué)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