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是十一月初九那天撤兵的,本來他和紀尋一樣以為今年的戰(zhàn)事已經結束了,且他已經做好了今年的冬天將非常難熬的準備,卻不料,這樣的憂心之持續(xù)了不到兩日,當他得知自己竟然被敵人伏擊了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害怕,而是極度的興奮。
他多么希望此舉是紀尋昏了頭所為啊,雖然最后得知不是,可他還是很興奮,因為他知道,自己這個冬天應該不會這么難熬了。
十一月十二這一天,經過幾番碰撞后,努爾哈赤將來犯的三萬大明將士包圍了,后雖有三路援軍前來增援卻也已經于事無補,只能在外面匆匆兜一圈便回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努爾哈赤完全有把握活捉袁崇煥,可他偏偏將袁崇煥放了,這讓紀尋恨的牙根癢癢。
……
袁崇煥今年四十歲,他早年并不得志,直到他遇到了孫承宗,他的人生發(fā)生了質變。
在孫承宗的眼里,袁崇煥有卓越的軍事天賦,將是他孫承宗死后關錦防線的守護者。
袁崇煥自己也是這么認為的,且這個認知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根深蒂固。
不錯,他確實有卓越的軍事天賦,他也確實愿意承擔家國大業(yè),所以他才會在高第下令全線撤退時抵死不從,堅持拒收寧遠城,相信當時的他,是抱定和寧遠共存亡的決心的。
但,紀尋的橫空出世,打亂了他的心,他的心蒙了塵。紀尋才二十二歲,他袁崇煥已經四十歲;紀尋那么有錢,他袁崇煥卻身無分文;紀尋已經是平遼大將軍,他袁崇煥還只是個寧前道。
他不平衡,他鄙視紀尋,所以,紀尋的一切作為在他看來都是錯的。
當得知紀尋要和努爾哈赤正面決戰(zhàn)時,他認定紀尋必敗無疑,而一旦紀尋戰(zhàn)敗,山海關便會被攻破,所以,他決定其充當大明最后一道屏障,縱使身死也要保山海關無恙,所以,他義無反顧的離開了寧遠,趕到了山海關。
但他怎么都沒有想到,紀尋竟然真的打敗了努爾哈赤,他堅定的認為這純屬運氣,卻渾然沒有想到因為自己的臨陣抗命致使剿滅布爾哈赤的計劃破產。當時的他,仍然堅定的認為努爾哈赤會打敗紀尋,會卷土重來,而他袁崇煥會在那時候挺身而出,為大明的基業(yè)粉身碎骨。
可是,努爾哈赤怎么沒動靜了呢,怎么偃旗息鼓了呢?哦,對了,努爾哈赤一定是糧草不濟了,他這么勸著自己,且他很容易的便相信了自己的判斷。于是,他立刻想到,這是千載難逢的剿滅努爾哈赤的良機啊,紀尋你這個蠢材,怎么還不進攻。
當時的他,必然早已忘記了要不是他的臨陣抗命,努爾哈赤早就被剿滅了。但他本能的忽略了這一點,且沒有任何人提醒他。
眼見著天氣越來越冷,他知道努爾哈赤要撤兵了,他心急如焚,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去撥亂反正,有責任去給與努爾哈赤致命一擊,且他一如既往的堅定認為,能給予努爾哈赤致命一擊的人非他袁崇煥莫屬。
可他已經被紀尋軟禁了,怎么辦呢?無妨,像他這般忠君愛國的人士,向來是很容易得到敬仰的,在這些敬仰的人中,有一個人是信王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