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月旬的時間,紀尋確實做起了壁上觀,他雖不動也不問,卻也知道時局的全部發(fā)展過程。
首先,信王、孫承宗、袁崇煥三人聯(lián)名上書,表示那三萬將士被俘虜全是他們三人的罪過,所以他們三個愿意入后金為質,換回那三萬被俘的將士。
幾日后,紀尋收到了魏忠賢的來信,心中將紀尋大大夸贊了一番,并象征性的問了問紀尋的意見,可紀尋的回信還沒到京城呢,皇帝的圣旨已經(jīng)到了山海關。圣旨中皇帝寬恕了信王三人的罪過,然后對他們三個說,你們放心去吧,大明不會忘記你們的,朕不會忘記你們的。
然后,大明的使者團開赴盛京,敦促和談相關事宜。雙方達成協(xié)議,大明朝支援后金糧草百萬石,并開放互市,為結永世之盟好,雙方互換人質,大明這邊便由信王孫承宗袁崇煥三人去,而后金方面也送來了一個質子,竟是皇太極。
皇太極竟然被當做質子送了過來,這大大出乎了紀尋的預料,他立刻認識到,努爾哈赤所謀甚大,怕是朝中局勢很快便會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卻無奈,此時的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皇太極經(jīng)由山海關往京城而去。
天啟六年臘月初八,山海關內外人潮涌動,萬千將士和數(shù)十萬百姓自發(fā)的在這寒冬臘月走出房門,去悲送他們眼中的英雄。紀尋非常不愿意出來送這三個家伙,卻無奈他作為平遼大將軍現(xiàn)任的遼東經(jīng)略,他必須出面。
信王的隨行人員里,柯行之也在其中,這人并不起眼,可紀尋卻知道,此人或許是前往盛京的這幫人中唯一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人。
不管萬眾如何的不甘不愿,他們幾個人終歸是走了,但他們換回了大明三萬將士的回歸,亦換得了遼東十數(shù)萬將士的忠心。
想想何其好笑,紀尋嘔心瀝血,承受著無限的壓力,耗費了無限的錢糧,可到頭來所有的功勞名望都被信王他們這伙人帶走了,留給紀尋的只剩下千夫所指,萬眾唾罵。
夏八頗為不忿,紀尋卻是平常心,他知道,自己在遼東也待不了多久了,魏忠賢肯定是不會讓他在遼東待太長時間的,所以在離開之前,紀尋還有許多事要做,他沒有自憐的時間。
很快,紀尋頒布了軍屯制度,其中諸般細節(jié)不必論述,卻有一點非常的不近人情,紀尋規(guī)定,即刻斷掉所有難民之補給,想要吃飯,你就得干活,去給我修建城池建造民舍,想要不勞而獲,絕不可能。
難民們本不以為意,畢竟自出關以來也沒得過朝廷的什么補救,所有的救災錢糧都是信王和乾門所出。這也是讓紀尋極為生氣的一點,因為他突然發(fā)現(xiàn)這幾個月來錢糧雖耗費了無數(shù),可墾荒的相關事宜竟然進展的相當緩慢,相當于紀尋白養(yǎng)了這百萬難民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還他娘的把這群人養(yǎng)刁了,竟理所當然的覺得吃白食是應該的。
可把紀尋氣壞了,這和他的初衷完全不符,所以他把心一橫,所幸直接帶兵斷了乾門的補給線,將乾門在遼東所留的錢糧全部沒收了,并抓了一大批的乾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