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年年底,大漢皇帝冊立太子的詔書傳遍天下的時候,有人歡喜有人憂,更有人深深的怨毒……。
年僅六歲的皇子劉琚被立為太子,至今還沒有子嗣的皇后阿嬌就處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當皇后所居的宮殿內(nèi)陰云密布的時候,所有伺候的內(nèi)侍宮女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有一絲懈怠。
長樂宮中,暖香縈繞,在聽完大總管秀魚的低聲稟報后,半倚在睡榻上的竇太后卻并沒有表現(xiàn)出什么異常之處,只是過了很久,才輕輕的嘆了一口氣。
冊立一國儲君,對于帝國王朝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所有人都認為,即便是皇后依然沒有所出,皇帝也會等到皇子們再長大點兒以后才做決定,可是誰能料到,他就這么獨斷專行的宣布了這件事。
“不過是一個歌舞妓所生的兒子!怎么配得上太子之位?”
雖然這句話不便宣之于口,但暗中的非議卻不能阻止,朝野民間沸沸揚揚,這其中當然少不了有心人的故意挑動。
當西鳳衛(wèi)的密報放到天子案頭的時候,劉徹終于知道了這件事,龍顏大怒,下令徹查!
長安城內(nèi),在經(jīng)過一番大追查后,作為妖言惑眾妄議朝政的代價,幾十顆血淋淋的人頭被砍下來,掛在了城門口。
迫于皇帝的威嚴,朝野內(nèi)外終于沒有人敢再就此事明目張膽的議論,但在看不見的地方,憤怒不滿、怨恨埋怨與明哲保身、重新站隊在同時進行著。
而在整個事件的中心,建章宮內(nèi),卻顯得很平靜,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般高興,甚至有些淡淡的憂愁籠罩在其中。
因為伴隨著冊立太子詔書到達的還有一個消息,那就是皇帝與朝臣們經(jīng)過幾個月的反復拖延后,終于答應了匈奴人最先提出的三個條款中的最后一條。
那就是派大漢公主赴草原和親!
當這個消息終于得到確認,并逐漸傳開來的時候,在朝廷的大部分官員和軍中少壯派的心中是由許多不滿情緒的。
“公主和親”最早開始于漢高祖“白登之圍”的無奈。在那次隨著御駕親征的許多大臣和將士的心中,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恥辱。并且這種情緒一直流傳了這些年,但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得到機會去洗刷。
話說當年高祖皇帝被圍困在白登山,幸得陳平獻了美人計,畫了一副絕世美女的圖,派人去送給了冒頓大單于的后妃余氏,告訴她:“漢朝有如此絕世美女,現(xiàn)在天子被困于此,想把這位美女獻給大單于?!?br/> 余氏素來知道自己丈夫喜好漁色的性情,害怕將來這樣的美女爭寵,自己的地位將會大大的不利。
所以她就對匈奴單于說:“漢朝的土地太廣闊了,我們即使得到了他們的一部分土地,并不能持久的戰(zhàn)據(jù),只不過是徒勞的耗費了草原勇士的生命而已。何況傳聞中,大漢的皇帝是有神靈護佑的,如果逼急了,恐怕會有災禍降臨到草原上。所以,不如索要一些實惠的錢財才好?!?br/> 于是,冒頓單于聽信了她的話,網(wǎng)開一面,放走了包圍中的漢軍。
而后來,面對匈奴的不斷侵凌,除了納幣賠款以外,大臣婁敬首先對漢高祖提出了和親之意。
他當時對漢高祖的說辭是,草原上的冒頓單于和他手下的匈奴騎兵,只是崇尚武力,根本就不講什么仁義道德。但現(xiàn)在我們的軍力比不過他,用仁義又不能去感化他,所以這兩個方法都是暫時行不通的。
而如果換一種方法呢?比如將皇室的美麗公主下嫁草原,這樣尊貴的身份,好色的單于一定會歡喜地將她尊為后妃的。那么將來她所生的兒子,一定會被立為太子的。
這樣一來的好處就是,冒頓大單于還在世的時候,當然就是陛下您的女婿,而等到他死后,您的外孫就會成了新的單于。如此一來,當然就可以不動刀戈而使匈奴永遠稱臣了!
當時,高祖皇帝認為他說的非常有道理,可以暫是作為權(quán)宜之計。于是就選了一位皇室最美的公主,奔赴草原,遠嫁匈奴。而婁敬就作為特使隨著出使匈奴,與單于訂立了和親之約,并因為這件功勞而封侯拜爵。
匈奴單于當然對來自漢室的高貴公主喜歡的不得了,從此以后,和親就作為了一種前例,盡管已經(jīng)換了三代單于王,但是這一項要求一直不絕。
公主和親策,雖然在朝廷官方的史書記載和宣傳中,一直是說成一項利國之策的。但在許多漢家兒郎的心中,這卻是一種國恥!
而這次將要去往草原的女子是素汐公主,也就是皇帝上次冊封的利安公主。
本來有傳言皇帝上次已經(jīng)取消了這個決定,但這次又有更加準確的消息是,等到開春以后,送利安公主去草原和親的隊伍就要出發(fā)了。
而新任大行一職的王恢據(jù)說就是皇帝欽定的送親使節(jié),將全權(quán)負責這次的和親事宜。并且先遣的隊伍已經(jīng)開始去到兩國邊境做預先安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