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回到府中,還沒有坐穩(wěn)就見王德走了進來,還不及李恪說話,就聽他說道,“皇上宣漢王御書房覲見?!?br/> 李恪有點驚訝,李世民這個時候找自己是為何事呢?“不知道父皇找兒臣所謂何事?請王公公告知?”李恪問王德。
“殿下趕快隨老奴進宮吧,老奴也不知道皇上為什么會召見你?!蓖醯鹿笆终f道。
“請王公公稍等片刻,本王去去就來。”李恪說完,就閃身入了后殿,然后他找蘭兒服侍自己將衣冠整了一整,方才出來,跟王德道,“王公公請。”
王德微一側(cè)身,躬身讓李恪前行。
兩人來到甘泉宮,王德稟報完畢之后李恪方才進入御書房。李世民看到李恪,在還沒有行禮之際對他說道,“不用行禮,你先給朕說說你最近都在做什么?!崩钍烂竦穆曇舻臎]有任何的表情。
李恪很奇怪李世民會如此問自己,直言說道,“稟父皇,兒臣在府中攻讀《論語》,除此之外就是習武練槍,甚少出府?!?br/> “《論語》?”李世民重復道,“那你且說說自己看到哪里了?有何見解?”
“兒臣看到《為政》篇,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崩钽〈鸬?,“對于孝道一說兒臣又明白了很多道理?!?br/> “說說你的理解吧!”李世民此時才抬起頭看李恪一眼繼續(xù)批改奏章。
李恪心里嘀咕,你在看奏章,我說什么你能聽的進去嗎?但是他不敢明目張膽的這么說,只能微微吸了一口氣說道,“其實孔子想告訴孟懿子的答案并不是‘無違’這兩個字。因為,孔子跟其弟子的對話中有這樣一段: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和上面的那段應(yīng)該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孔子就是想通過自己弟子的口告訴孟懿子何為孝道。因為,孟懿子當時是魯國的大夫,孔子對他的問孝不能直言,只能通過這種形勢向他傳達自己的意思?!?br/> “當時情景應(yīng)該是這樣的,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他問我什么叫孝,我就告訴他‘五違’不要違背。樊遲曰:‘何謂也?’從這一句話就能看出當時的那個畫面,學生在前面駕車,靜靜的,沒有開腔,而老師好像在自言自語的告訴他,剛才答復孟懿子問孝的經(jīng)過,樊遲一聽,回過頭來說,老師,你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孔子說,沒有什么,很簡單的。當父母活著的時候,我們要孝敬他——‘事之以禮’。兒臣認為此處的這個‘禮’應(yīng)該理解為對父母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照應(yīng)和愛戴。而當他們?nèi)胪翞榘驳臅r候,我們還要做到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然后,孔子說到了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他跟孔子問孝,孔子的回答又是另一種回答,父母唯其疾之憂。就是說當一個孩子生病之后父母的心情非常的憂愁和擔心,而你應(yīng)該像他們擔心你那樣去擔心他們,孝敬他們?!?br/> “所以,兒臣覺得每一個人有不同的身份,但對于仁孝都是一樣的,不論是世家子弟,還是一國大夫,都應(yīng)該做到孔子的孝道之說?!?br/> 李恪說到這里,李世民突然抬頭若有所思道,“恩,你的解釋倒也新穎,如此一說你確實將孔子在這里的問孝解釋的很清楚也很透徹?!崩钍烂窀胶偷?,“但是,‘為政篇’中你對其它地方又何理解?”
這時的李世民已經(jīng)不是在問李恪,而是抱著考教他的心態(tài),他想看看自己這個平時不學文的兒子,認真讀起書來,對《論語》究竟有多深的理解。
李恪看到李世民贊同自己的觀點,繼續(xù)說道,“其實,為政篇中有一段孔子自己的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放在為政篇是太重要了,他通過對自己的剖解告訴我們,為政之道在于合乎常理,要把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所見所聞都要放到政務(wù)中來,通過自己切身的實際來處事。他的意思說一個從政之人最起碼的先是自己有修養(yǎng),只有自己了解百姓的生活,了解國家的處境,了解生活百態(tài),才能更好的處理好自己的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