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兵,大都是靠招募,常規(guī)軍都是士族,不過這些是少部分,真到打仗的時候還得靠招募的,算是服徭役,這部分兵占征戰(zhàn)士兵的大多數(shù),只是這些兵因為沒有訓練過,紀律散漫、行動緩慢,也沒什么戰(zhàn)斗經驗,上了戰(zhàn)場全憑個人反應和運氣,可以說就是炮灰級別的,平時的待遇也是非常低,一場仗打下來,這些人除了戰(zhàn)死就是病死,損耗最大,而且,這些人在戰(zhàn)斗形勢不好的時候,也是最容易逃散的。
從確定要征戰(zhàn)到出發(fā),這個準備時間差不多有半年,有時會更長,為什么這么長的時間?除了準備輜重外,最占用時間的就是招募兵士!這是在主動發(fā)起進攻的情況下,若是被突襲,想一時半會募集足夠的士兵,呵呵,天方夜譚啊,所以,古代邊關將領的意見,特別是在動蕩時期,他們的意見時常能左右皇帝的決定。
比如對方只是排隊出來解手,這邊將領緊張過度,說要準備揍我們啦,皇上著急忙慌的動員、募集,發(fā)到邊關一看,嘛事沒有;再比如,對方表面上做出悠閑的姿態(tài),其實暗度陳倉,若將領是個馬大哈,或者軍事素養(yǎng)不高,告訴皇帝木事,一派祥和,然后突然被攻打,皇帝在京城里眼睛都能掉地上蹦三蹦,當然,遇到這樣的事情,將領是要受罰的,所以,將領也不敢信口開河,但這類事情并不是不存在。
古代從武將到當兵的,普遍文化素質都不高,有些武將連兵書都看不懂,完全就是古代版的李云龍,全憑經驗來打仗,有些強到沒話說,但也有些二五眼子,想讓人上去踹兩腳;士兵就更別說了,特別是招募來的,平時都是農民等平頭百姓,肚子都吃不飽,哪有錢去念書,沒有凝聚力。
所以,泫向甯晟提出了現(xiàn)代軍隊的理念,不過,相隔1700年,讓甯晟接受泫所說的非常困難,而且一些東西在甯晟認為是多余,泫費了半天唇舌,可甯晟還是一副懷疑的態(tài)度。
最后泫說:
“這樣吧,哥哥給我一千人,我按我說的來訓,然后哥哥看效果如何?”
甯晟想了想這也是個辦法,泫說的有些東西他實在理解不了:
“給你一千禁軍,去練吧?!?br/> “禁軍?!”
泫皺起了眉,在禁軍眼里,是因為她害死了黃珺,黃宓告老還鄉(xiāng),汪濞發(fā)配邊關,對她的意見不是一般大,而且接替黃宓的樂正康,是個泫連面都沒見過的,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好不好打交道,她心里什么底都沒有。
苦笑道:
“哥哥,咱能換個不?”
甯晟邪魅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