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超來到中環(huán)的匯豐銀行大廈,在外面頓足下來,他喜歡做一個見證歷史的人。
如果他有相機,一定會拍攝一些照片,作為一個后世的人,他覺得留住回憶很重要。
匯豐銀行占地面積很大,整體建筑除了十三層高的主體外,周圍還有附屬建筑,和周圍的三層高建筑一對比,相當?shù)暮陚ァ⒕薮蟆?br/>
匯豐銀行的北側是‘高等法院’,雖然其建筑群很大,但只有三層高度,中間有一個圓頂。
這些建筑都是歐式建筑,畢竟現(xiàn)在的香江,英國佬才是老大,華人尚未成長起來。
待到70年代,華人崛起后,香江的建筑便紛紛改成現(xiàn)代化高樓了。
心安理得的踏入?yún)R豐銀行大門,林志超絲毫沒有因為自己只有1000元,而顯得畏畏縮縮。
“先生,有什么需要幫助嗎?”華人職員上前客氣的說道。
并沒有因為林志超穿著普通,而小窺于他。想必是匯豐銀行急需存款,紓解戰(zhàn)后的資金問題。亦或者,這本來就是香港銀行的傳統(tǒng)作風。
“我想開一個戶頭,然后存800港幣!”林志超坦然的說道。
留200港幣改善生活,因為他覺得自己還在長身體,需要補充一些營養(yǎng),畢竟以后他可能要靠身體吃飯。而他每月60港幣的工資,其實也可以過得還行,不過他需要給媽媽、妹妹寄回一些生活費,做人不能太自私。
華人職員臉上的表情果然有一絲絲變化,要知道800港幣是很多人一年的薪資,這位其貌不揚的青年能一次性存入這么多,顯然是有真本領的人。
富二代他覺得不像,因為林志超全身穿著很便宜;撈偏門也不像,因為林志超氣質坦然、正派。
“好的,這邊請!”
很快,林志超開始辦理銀行戶頭,這個時代的香港還沒有實行《人口登記法》、《香港身份證》制度,所以不需要很多的資料。不過據(jù)林志超所知,1949年港府就會管制非香港人士來港,實行了這兩個制度。
走出匯豐銀行大廈,林志超已經(jīng)將開戶本放好,心里也踏實了不少。
雖然800港幣不至于讓可以有底氣創(chuàng)業(yè),但至少有底氣讓他生活暫時好轉起來。
來到中環(huán)的街上,林志超興致盎然,來港島2個月時間,他想的只有生計,一直沒有時間閑逛。而如今不僅大賺1000港幣,還找到一個發(fā)財?shù)拈T路,無疑有了閑情雅致。
中環(huán)的街上有不少石板斜路,附近一帶華人小店云集,食肆、裁縫店、攝影店等林立,行人很多人穿唐裝,石階旁還有黃包車等候乘客。
生氣勃勃,這是林志超的心里想法。雖然見慣了后世的繁華,但他卻沒有對此時的香港評價‘鄉(xiāng)下’。
傍晚。
逛了一下午的林志超來到中環(huán)‘鏞記酒家’,鏞記創(chuàng)辦人甘穗輝自小家貧,1920年,只有12歲的他踏足社會,做過賣菜、制雪粒、報館印刷工、酒樓雜工、燒臘學徒。他在當學徒時就苦心鉆研燒臘腌料,創(chuàng)出獨門燒臘秘方。七年后,甘穗輝與朋友麥鏞合用一個牌照在中環(huán)廣源西街開燒味檔,鋪名叫“鏞記”。
1942年,甘穗輝用盡4000元積蓄租下永樂街32號鋪,“鏞記酒家”正式開張。1945年,香港光復后,“鏞記”再遷入石板街,此時的甘穗輝已是街知巷聞的“燒鵝輝”。
此時的‘鏞記酒家’只能算是好一點餐廳,這里在餐食高峰期時是可以拼桌的,食客也習以為常。
當然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消費得起的,最便宜的一份炒河粉要3毛錢,粥需要8毛錢,而一般人的午餐費用只舍得吃5分錢左右,可見鏞記酒家的不便宜。
但這樣的餐廳或者茶樓,將是未來幾年華人富商、名流聚集的地方,這些人聚在一起談論內地的形勢,討論香江商業(yè)的合作和趨勢。
認識的、不認識的,都可以坐在一起,交一個朋友。前世鼎鼎有名的‘新鴻基三人組’——郭德勝、李兆季、馮景禧,包括之前的‘永業(yè)八人’——也有這三人,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