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研究軍糧,就要先弄清楚,眼下明軍吃什么。
這個不用問別人,柳三最清楚,他告訴兒子,明軍最長吃的叫做“飧飯”也就是水泡飯,方子還是出自《齊民要術(shù)》,沿用了好幾百年,也沒有什么更新?lián)Q代。
作粟飧的方法如下:米一石,取無榖者,凈淘炊熟,下漿水中,任水曝干,淘去塵,又蒸曝之,經(jīng)十遍可得二斗。每食,取一大合,先以熟水浸之,待濕徹,然后煮食之,一人可五十日。
意思是說,取去殼完畢的一石米,用水淘凈炊熟后,再放到水中曝曬干,把曝干的米再來一次同樣的作業(yè)共十次,做完十次后,只得到二斗的再制干米飯。要食用時,取一大合的再制干米飯以熱水泡之,待再制干米飯浸軟時,再煮熟成餐飯后就可食用。一石飧飯可供1個人進食50天。
劉淳聽完,就晃腦袋了,“為啥要十遍?。恳槐椴恍袉??”
柳三正色,“一遍可不行,功夫少了,米泡不爛,還容易壞,你小子可不許在軍糧上面動歪心思,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方法,自然有道理!”
劉淳拄著下巴想了想,反復蒸煮晾曬,估計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米徹底破碎,等吃的時候,變成和米糊一樣的東西。
方便保存,吃起來也容易。
可劉淳覺得應該有更好的辦法才是。
“你說我們把米煮熟,曬干,然后用磨碾成米粉如何?”
柳三愣了,“這樣能行嗎?”
劉淳道:“我覺得沒什么問題,我們把米碾碎了,和面一樣,還能往里面加東西,等吃的時候,用熱水一沖就完事了?!?br/> 劉淳想到了油茶面,其實原理也真就差不多。
當即,在王府的后院,架起兩口大鍋。
先把洗好的米放在鍋里蒸熟,然后取出,劉淳借用了花房的土炕,一夜的功夫,把米烙干,然后用石磨,把米碾碎,變成粉末。
做完了這一步之后,劉淳取來一些食鹽,又加了點糖,加入蔥姜蒜末調(diào)味,嘗了一口,勉強能吃了,比以前的軍糧強了不少。
劉淳覺得還不夠,他又弄了一點鹿肉,煮熟之后,曬干,弄成肉松,一樣碾碎,攪拌。似乎營養(yǎng)還是不夠,劉淳又弄了一點黃豆,炒熟,碾碎,攪拌在一起。
光是這些也不行,人體還需要蔬菜,弄一些新鮮的青菜,下鍋煮熟,曬干,碾碎……
他的這套工藝,別說朱棣和王妃徐氏了,就連小胖墩都看明白了。
真是沒啥神秘的,就是不斷往一堆東西里加入各種粉末。
綠豆,黃豆,紅豆,芝麻,香油,葷油,蘿卜塊,干菜葉……能想到的全都扔里面。
最后軍糧終于出爐,其實還能加入更多的東西,只是王府廚房再也沒有可加的東西了。
“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
劉淳給每個人的碗里倒了一點混合粉末,然后加入熱水沖泡。
焦香四溢,散發(fā)著誘人的味道。
還不錯!
朱高熾瞇縫著眼睛,冒出光亮,迫不及待往嘴里送了一勺子。
“好燙!”
小胖墩嘴上說著,卻舍不得吐出來,香甜可口,別有一番滋味。
比米粥好吃多了,味道豐富,熱量充足,很頂飽!
他三口兩口,把碗里的東西喝光,然后笑瞇瞇道:“父王,要是天天吃這個,行軍打仗,也不困難!”
朱棣也嘗過了軍糧,他把碗放在一邊,啞然笑道:“是不錯,可若是這么吃,非把大明吃垮了不可!”
誰說不是,就拿最基本的粳米來說,明軍就吃不起。普通的士兵,吃的多是栗米,還要配許多豆子,雜糧,大軍遠征,能有糧食和鹽巴,士兵已經(jīng)偷著笑了,很多時候,就連這點基本的要求都供應不上,就只能餓肚子。
尤其是出了長城,草原一望無際,產(chǎn)出有限,補給線又長,糧食也跟不上,征戰(zhàn)之苦,簡直一言難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