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子李隆基對這個妹妹看起來甚為照拂,甚至允諾可以在合適的時機,加封裴濟之為開國縣侯。楊國忠暗暗腹誹,在這之前,天子對霍國長公主為子求封爵,可是持消極態(tài)度的,今日竟一反常態(tài),看來也是年歲大了受不住這女人的眼淚。
????這個答復讓霍國長公主很滿意,又抱怨了幾句后,便知趣的起身告退。她不是個不知道分寸的人,天子與宰相議事,還是少旁聽的好,否則給人留下了有心干政的印象,那就是自取禍事。
????也正是一直以來知進退的原因,霍國長公主才得以在天子面前長久恩寵不斷,否則豈不見死在天子手下的親生兒子,又何況他這個妹妹呢!
????霍國長公主離開后,李隆基的面色立時就變得越發(fā)陰沉,悶坐了好一陣,才低聲道:“說說,何以處置崔氏?”
????楊國忠在來大明宮的路上就已經打好了腹稿,在天子的心中任何事都沒有江山重要,因此要保證崔安國不瘋狗亂咬人,唯一的辦法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拖”!
????崔安國比旁人有一個優(yōu)勢,那就是生在了一個好人家,有著強大的家族做后盾,若從這里入手,或許還有可為。
????“臣建議,當立即將崔安國交付有司審訊定罪,其于城中家產,子女一律籍沒……”
????然而天子卻一言不發(fā),一雙因為蒼老而呈三角形的眼皮底下,眸子里射出了寒若冰霜的光芒。
????這等處置辦法原本就有現成的例子可循,但天子親自召見卻絕不是想聽楊國忠說這些廢話。崔安國事涉刺殺大臣,現在又鬧出了這等鬧劇,還被抓了現形,亂了京城人心,該如何收拾?
????楊國忠身為宰相,京城被攪合的人心惶惶,必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天子其實已經有幾分慍怒,是在向楊國忠興師問罪,而不是真正想聽他對這次突發(fā)事件的處置辦法。
????體察到天子心思的楊國忠心中恍然,卻無可奈何。他在來大明宮的路上,事先假設了各種可能,也想了各種應對辦法,卻獨獨沒想到,天子竟然是要興師問罪。
????楊國忠畢竟深為了解天子的脾氣秉性,若是換了旁人可能此刻還要為自己辯解幾分,而他卻從軟榻上起身,來到天子面前匍匐跪倒,“臣知罪,請圣人責罰!”
????大臣的乖乖認罪,往往有很大的幾率會換來李隆基的寬大處置,從而不至于徹底罷官奪職。
????當然,李隆基今日對楊國忠加以顏色,也絕非是生了罷相的心思。如果罷掉了楊國忠的相位,倉促之間還找不到既有能力又可堪信任的人接替他位置,否則未嘗不會以他人取而代之。
????雖然,李隆基近來對哥舒翰大為提拔重用,可在內心中還是只用其能而不用其人。楊國忠則與之正好相反,能力上雖然差了不少,但畢竟是皇貴妃的族兄,又在朝中根基淺薄,所以用此人為相既不用擔心他成為權臣尾大不掉,又因為有皇貴妃的原因而不用擔心他勾結太子有不臣之心。
????李隆基是個極聰明的人,任命宰相都有著很強的目的性,前半生他力圖光耀大唐,任用的都是些治世能臣,如早期的姚崇宋景,中期的宇文融張九齡等人,這些人很多都不是那種趨炎附勢之徒,但都有著首屈一指的干才,使得大唐蒸蒸日上,國力一日強過一日。
????到了開元末年以后,大唐國力極盛,四夷來朝。他的心思也從銳意進取轉變到了及時行樂上,于是李林甫這種善于鉆營而又趨炎附勢的人便成了宰相的最佳人選。
????事實上,李林甫真是一個讓李隆基十分省心的宰相,既會揣摩圣心,又能力不俗,只可惜花無百日好,人無百日紅,再貼心的寵臣也有失寵的一天。所以,李隆基就像丟掉一雙穿久了的鞋子一樣,放棄了垂垂老矣的李林甫,而選擇了同樣善于鉆營又趨炎附勢的楊國忠。
????這些宰相們,姚崇宋景也好,李林甫楊國忠也罷,在李隆基的眼里都是隨時可以替代的棋子,別看他們?yōu)橄鄷r可以禮絕百僚,權勢滔天。李隆基只要一句話,就可以讓他們什么都不是,對它們的地位,財產,乃至生命都可以予取予求。
????要做一個合格天子,就不能過分依賴臣子,否則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事實上,李隆基對待自己身邊的臣子,也的確是秉持這個原則。然則他畢竟老了,在邊將節(jié)帥的任用上,就難免出現了這種過分倚重而又不恩威并施的錯誤。
????安祿山就是李隆基由于他的怠政,懶政而一手催生出的怪物。當李隆基明白這一點時,為時已晚。其實早在一年前,身為天子的李隆基就已經意識到了安祿山已成尾大不掉之勢。
????可他還是太過老邁,已經沒了足夠的精力和魄力來鏟除這種邊將隱患,因為如此做將有很大可能造成叛亂,這是天子所不希望見到的。
????結果在收買、猜忌與得過且過中,安祿山還是不可避免的造反了,而且還一鳴驚人,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攻克了東都洛陽,沉重打擊了李隆基四十余年太平天子的自信,使得他威望與聲明都大為受損。
????失去自信的李隆基,對臣下的忌憚與猜忌也于現在達到了頂峰,處置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如此,提拔重用哥舒翰的同時,而對屢屢昏招迭出的楊國忠又保持應有的恩遇,也未嘗不是時刻保持對哥舒翰的鉗制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