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寧神色亦有幾分復(fù)雜,楚天為楚國太子,且是一有大才大勇之人,而他身為燕國皇子,如此,本不該救楚天。
然燕寧卻仍舊道出身懷天豆之事,一是想著楚天是為救他而身中血蠱之毒,可稱救命之恩,若有救治之法而不救,良心不安。
而最重要的,則是燕寧不欲楚國與燕國開戰(zhàn),都道皇家無親情,燕國亦不可避免。燕寧為燕皇二子,其上還有一兄長,而燕國至今未立太子,儲君會從二人之中產(chǎn)生。
燕國所處之地不似楚國這般氣候宜人,物產(chǎn)豐富,故燕人圖謀楚人之地已非一日兩日,戰(zhàn)事亦是因此而起。
如今的燕國朝堂分為兩派,一為鷹派,以燕寧兄長為首,早就想與大楚大動刀兵。而燕寧,雖也圖謀燕國之地,然卻覺得此刻并非時機(jī),楚國國力強(qiáng)盛,又據(jù)險而守,若燕國無內(nèi)亂,燕國絕無可能攻占楚國之地,只會徒增傷亡,苦的卻是百姓。
十年之前,一場持續(xù)許久的大戰(zhàn)讓物資本就匱乏的燕國元氣大傷,經(jīng)十年修養(yǎng),方有所恢復(fù)。若此刻再與楚國開戰(zhàn),定會重蹈十年前之轍,得不償失。
燕寧以為,縱要圖謀楚國之地,亦需徐徐圖之,待最佳時機(jī)再趁機(jī)給予致命一擊,則楚地可得,而此刻,卻還未到時候。
此次入楚,既是為了表燕國和睦之意,也為了開兩國商路,讓燕國稀缺之物,如棉,布之類可流往燕國,以安民生。
卻未料到竟被逆賊所劫,燕寧心知若自己亡于楚地,鷹派定會挑起戰(zhàn)火,而燕皇失去最疼愛之子,亦會全力支持,若如此,則十年謀劃在一朝間煙消云散。
燕寧知道,雖兩國若動刀兵,理虧的一方是楚國,然如今既已知曉使團(tuán)遇害之前因后果,且自己并未身亡。逆賊亂事已平,縱是兩國交鋒,燕國卻也占不到絲毫便宜,只會讓兩國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燕國不似楚國這般地大物博,想要恢復(fù),會比楚國耗費更多的時日,得不償失。
若是楚皇知曉太子是為救自己而死,而觀太子于百姓中的聲望,定會將火撒到燕人身上,到時候,縱燕國想要止戈,恐怕楚國也不會同意。
楚國,不止是富饒遠(yuǎn)勝諸國,楚國邊軍,亦讓諸國膽寒。
若百年之前楚國未經(jīng)那場禍?zhǔn)?,諸國又豈敢覬覦楚地。
故,燕寧一番合計之下,決定要試一試能否將楚天從鬼門關(guān)前拉回人間。
若能救回楚天,自己又安然無恙,則兩國戰(zhàn)事可免,亦可相談通商路之事。
燕寧眸子閃爍,曾有楚國逆賊與其見過,聞逆賊之言,燕寧總覺得燕國中有與逆賊相通者,至于是誰他卻是不知,可他卻知道,幕后之人定與他那位兄長脫不開關(guān)系。
“既能讓我死于楚地,又能讓楚國內(nèi)亂,趁機(jī)兵發(fā)劍南關(guān),好一個一石二鳥之計……你可真是我的好哥哥……”
燕寧眸中掠過寒意,又不禁心頭嘆氣,其實他本為登大位之心,平生所愿是為逍遙天地,而不是每日坐于那皇位之上,那里有處理不完的政事,千頭萬緒的黨爭,日夜擔(dān)憂的邊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