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qū)さ綄幫醯钕?,故末將先行一步,大軍押送一眾逆賊隨后,而今寧王殿下已到長安,若陛下無旨意,末將當沿官道而回,與大軍匯合,將逆賊一眾押至長安?!?br/>
葛濤正聲道。
楚秋笑了笑,道,“葛將軍日行三百里,一日未進米糧,又不是鐵人,朕怎會忍心將軍再如此折騰……押運一事,將軍不必擔憂,朕再派人率神武軍五千星夜與押送大軍匯合即可,將軍且回府好生歇息,待大軍抵達長安之后,朕再論功行賞?!?br/>
“可是……”
楚秋笑著擺擺手,道,“行了,葛將軍快回府歇息去吧,不必多言?!?br/>
葛濤只得叩首離去。
楚秋輕輕點點頭,對肖一道,“傳旨,在京四品之上官員到太極殿議事?!?br/>
“諾?!?br/>
不多時,旨意便已傳至一眾官員府上。
楚秋行至龍塌旁,見楚天面色已有些許紅潤之色,不禁面露欣喜之色,楞楞的盯著楚天看了許久,許久。
他是一個皇帝,亦是一個父親。
過了盞茶的功夫,楚秋對著張平交代幾句,轉(zhuǎn)身出殿。
寢宮外,一眾大臣跪倒在地,已有不少官員面色蒼白,膝蓋生疼,又半日未進滴水,若非抗旨乃為殺手大罪,恐早已難以忍受揚長而去。
“起來吧,太極殿議事?!?br/>
留下此言,楚秋轉(zhuǎn)身往太極殿而去。
百官聞言,面露喜色,齊聲道謝陛下洪恩,隨即起身,腳步踉蹌,一瘸一拐。
有年邁者因跪得太久,在侍衛(wèi)攙扶之下方才勉強站起身子。侍衛(wèi)無奈,只得攙扶之。
燕國之所以會欲起刀兵,乃因燕國使團遇害,除燕寧之外,無一幸免,燕寧亦不知所蹤,而今燕寧雖已尋到,亦有議和之意,然對燕國上下數(shù)百人身亡必然要給燕國一個交代,故需派使者前往商議,而以誰為使者,要以何物致歉,還需朝堂商議。
太極殿,百官不知發(fā)生何事,百官面面相覷。
“太子殿**中血蠱,命若懸絲,故下詔召天下名醫(yī)奇士,若有能解血蠱之毒者,食實封五百戶,掌一縣之地。有不少官員已在陛下寢宮外跪諫,欲讓陛下收回成命,然陛下大怒,讓眾大臣齊跪殿前,無詔不得起……莫非是為了此事?”
“邊關(guān)并無戰(zhàn)報至長安,想來也只能是因此事才將我等召來……”
百官議論紛紛。
“齊王殿下?!?br/>
“魯王殿下?!?br/>
……
在寢宮被楚秋下了逐客令的齊王三人亦接到旨意,說來也巧,竟近乎同時如太極殿中,與之親近的官員遂微微躬身行禮。
三人亦笑著一一回禮,可謂是滿面春風。
三人入楚秋寢宮,只不過是為了看一看楚天這個兄長是否真已無藥可救,至瀕死之境。
知曉楚天已藥石無用,必死無疑,心頭大患已除,三人又怎會不喜?
兄弟之情與儲君之位相比,又算得了什么?于三人而言,實在是不值一提。
倏地,群臣噤聲,只因楚秋已至。
群臣叩首,山呼萬歲。
楚秋面色肅然,道,“眾卿平生?!?br/>
一瞥眾臣,楚秋道,“深夜召眾卿至此,乃因已尋到隨燕國使團來賀我大楚國誕,后使團遇襲因此失蹤的燕國二皇子寧王……朕已與其相談,寧王亦不愿與我大楚兵戎相見,有和談之意。然燕國使團遇害一案,終究是我大楚理虧在先,故需商討要給燕國何種補償,要以誰為和談使者……”
話音一落,百官面色大變,本以為燕寧已死,卻未料到竟已被尋到。
齊王,魯王,譽王三人亦面露驚駭之色,他們離開楚秋寢宮之時尚未見所謂的寧王,怎的才短短幾個時辰,竟發(fā)生此事。
見百官默然,似若有所思,楚秋朗聲道,“眾卿有何提議,但說無妨?!?br/>
有官員出列,赫然便是方才跪在寢宮之外,魯王喚其為秦老大人的年邁官員,行禮道,“陛下,怎的這所謂的寧王殿下會突然出現(xiàn),不知其可有身份憑證?”
官員名喚秦鴻云,官居中書令。
秦鴻云跪于寢宮殿前,燕寧入殿,出殿都皆入其眼。
楚秋道,“其攜有燕國國書,又與朕相談許久,其身份無需擔憂。”
秦鴻云皺緊眉頭,又道,“陛下,劍南關(guān)已為燕軍攻破,按理來說,百年來,這次本是燕軍深入我大楚腹地的最好時機。這寧王既已逃出生天,為何不隱匿身形回返燕國,反而持國書而至,意欲求和,實在是令人費解。既陛下已確定其身份,知曉其確為燕國皇子,那這寧王此舉,究竟是真為了求和,還是另有其他打算?燕軍已入劍南道,或是因糧草供給不足?以此為緩兵之計?”
楚秋起身,道,“秦愛卿所言不無道理……那如果朕告訴你,劍南關(guān)并未告破呢?”
“什么……”
一眾文武大臣面色大變,眸中的驚駭之意已無法用世間言語形容。
“陛下……之前不是有邊關(guān)急報送至長安,道田文正與燕軍里應外合,致劍南關(guān)破,方下旨調(diào)黔中道,山南西道,山南東道,江南道之兵馳援劍南道……怎的會說劍南關(guān)未破?”
秦鴻云不解道。
眾官員亦雙眸緊緊盯著楚秋,眸中盡是疑惑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