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餉向來被評價為亡國之舉,這已經(jīng)是所有人的共識。
????簡單的看,萬歷初年張居正主持朝政時候,是明帝國經(jīng)濟狀況最好的時代,當時戶部太倉庫歲收入四百萬兩白銀,號稱國庫充溢。而到崇禎年間,三餉加派多達每年近兩千萬兩白銀,可想可知耗盡國力。
????然而,明政府不是不知道加派的危害,只是確有迫不得已的地方。
????《明史食貨志》記載:
????御史赫晉亦言:“萬歷末年,合九邊餉止二百八十萬。今加派遼餉七百三十余萬。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萬以輸京師,又括京師二千萬以輸邊者乎?”疏語雖切直,而時事危急,不能從也。
????明末天災(zāi)人禍、內(nèi)憂外患不絕,帝國財政入不敷出,無力籌備軍餉組建軍隊,又不能任蠻夷、流寇**國家而置之不理,于是不得不征收巨額賦稅,卻又將良善百姓逼上造反之路。為御敵入侵而加派,因加派而逼民為寇,要蕩寇又得加派,于是惡性循環(huán),乃至亡國。
????但明末這種加派和平亂兩難的局面,究竟應(yīng)該怎樣妥善解決呢?
????對此,孟森先生說:夫古禮家之說,年不順成,天地祖宗可以殺禮,社稷神詆可以變置。古者神權(quán)最重,而救國只有奪典禮,而不聞可以剝民生。臥薪嘗膽,乃有國者自處于極苦,與軍民同其生活,自能盡全國之人力物力以度此難關(guān)。
????孟森先生的這種意見代表了傳統(tǒng)史觀的看法,雖然合情,卻未必合理。
????明帝國戶部正常歲收入不過四、五百萬兩白銀,皇帝個人收入金花銀不過一百萬兩白銀,在支出京師宮廷日常開銷、武將薪酬等等必要費用后,只要節(jié)省,就能解決遼東邊防所需每年上千萬兩白銀的問題嗎?
????顯而易見,三餉深深的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但在明末時期賦稅最重的是在長江三角洲一代,為什么期賦稅最重的地區(qū)沒有造反起義呢?
????仔細想來,其實關(guān)于三餉以及相關(guān)的明代財政稅收我們還有很多問題沒搞清楚。三餉究竟占到明帝國田賦總收入的多少?三餉攤?cè)胩镔x的是多少?三餉怎樣分配給各個地區(qū)?明代真實的財政總收入是多少,明末軍事費用的總支出是多少?明帝國的財政結(jié)構(gòu)是怎樣的?
????了解這些以后,我們才能做出判斷:明末三餉是否過分重到民眾不可接受?明帝國是否能夠在不征收三餉的情況下打贏國外國內(nèi)戰(zhàn)爭?
????2.三餉的計算
????遼餉,征收于萬歷四十六年遼東戰(zhàn)爭,總共為一千零二十九萬九千六百零二兩。《明史食貨志》記載:“戶部尚書李汝華乃援征倭、播例,畝加三厘五毫,天下之賦增二百萬有奇。明年復(fù)加三厘五毫。明年,以兵工二部請,復(fù)加二厘。通前后九厘,增賦五百二十萬,遂為定額?!背绲澦哪?,“乃于九厘之畝復(fù)征三厘,共增賦稅百六十五萬四千有奇?!?br/>
????剿餉,征收于崇禎十年,共二百八十萬兩?!睹魇贰酚涊d:主要來源于“因糧”(畝輸六合,石折銀八錢,歲得銀百九十二萬九千有奇)、“溢地”(歲得銀四十萬六千有奇)、“事例”、“驛遞”(前此郵驛裁省之銀,以二十萬充餉)。
????剿餉,征收于崇禎十二年結(jié)束。
????練餉,征收于崇禎十二年。合計七百三十余萬兩。《明史》記載:主要包括田賦(大江南北地狹糧重,乃照地畝,每畝加一分,共四百八十一萬一千八百余兩)。以及賦役(七十萬)、兵部所裁站銀(五十萬)、關(guān)稅(二十萬)、鹽課(四十萬)、契稅(二十四萬)、賬罰(二十萬)、典稅(三萬)、公費節(jié)約(一萬),雜稅合之二百七十八萬。
????三餉同時征收時加起來大概有二千一百萬兩白銀。
????我們主要討論的加派中最大的項目——田賦。
????明政府采用的是萬歷六年會計錄所額定的田畝數(shù),共七百多萬頃(折算七億畝,即七千萬畝),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加派。
????遼餉加派計算
????序號田地基數(shù)(萬畝)加派率計算加派銀(萬兩)實際加派銀(萬兩)偏差率說明
????170000.035245
????2000.82萬歷四十六年加派
????270000.035245
????2000.82萬歷四十七年加派
????370000.021401
????200.86萬歷四十八年加派
????470000.032101
????崇禎四年加派
????(顯然,以上偏差是加派時對某些貧困地區(qū)的免稅造成的)
????整的來說,直接用畝來折合銀是不恰當?shù)姆椒?。土地有肥沃貧瘠,產(chǎn)量各不相同,如果僅僅按照畝來統(tǒng)一征收賦稅,顯然是行不通的。明代一般采用稅畝的概念來計算賦稅,大致認為每稅畝即能夠產(chǎn)一石糧食,這樣在長江三角洲地區(qū),一畝可以算一稅畝,而西北地區(qū)甚至要七、八畝才是一稅畝。然而,在明政府進行加派計劃時,并不做過多考慮,只是簡單的用畝乘以幾分幾厘幾毫得出加派的白銀數(shù)量。這樣就給我們造成了分析上的困難,究竟明代田賦的正常稅率是多少?明代田賦的總收入有多高呢?
????我們來看明代的田賦稅率。
????1578年省直稅糧定額
????序號省份田地總數(shù)(畝)稅糧總額(糧食石)平均稅率(每畝石)
????1浙江46,696,9822,522,627
????0.054
????2江西40,115,1272,616,341
????0.065
????3湖廣221,619,9402,162,183
????0.010
????4福建13,422,500851,153
????0.063
????5山東61,749,8992,850,936
????0.046
????6山西36,803,9272,314,802
????0.063
????7河南74,157,9512,380,759
????0.032
????8陜西29,292,3851,735,690
????0.059
????9四川13,482,7671,082,544
????0.080
????10廣東25,686,513999,946
????0.039
????11廣西9,402,074371,696
????0.040
????12云南1,799,358142,690
????0.079
????13貴州516,686
????50,8070.098
????14南直隸77,394,6626,011,846
????0.078
????15北直隸49,256,836598,622
????0.012
????16合計701,397,60726,692,642
????0.038
????引黃仁宇著作摘自《大明會典》的這個數(shù)據(jù)顯示平均每畝約0.038石,較符合《大明會典》提到明初制定的單一稅率,民田每畝0.035石,官田每畝0.0535石。
????當然,以上稅率有一定虛假成分,稅率低的河南要承擔巨額的河工費,北直隸要承擔京師的各種沉重徭役,而稅率高的云南、貴州則可以用水銀、丹砂、甚至貝殼來代替稅糧。不過作為簡略的全面分析,這個數(shù)據(jù)還是很有參考意義的。
????明帝國田賦的總收入大概在2600萬石左右,黃仁宇推斷當時每石折合0.8兩白銀,那么,明帝國來自田賦的總收入大約在2100萬兩白銀左右。三餉的加派共二千一百萬兩,則相當于將明代的田賦賦稅增加了一倍。
????然而,明代田地總產(chǎn)量的多少,三餉占其比例是否非常高,這才是三餉是否明帝國百姓沉重負擔的關(guān)鍵。
????不得不承認要了解明帝國田賦總產(chǎn)量的困難,缺乏土地數(shù)據(jù)、改折比例、農(nóng)產(chǎn)品價格、會計方法等必要的數(shù)據(jù),很難進行數(shù)學(xué)處理,對于明代經(jīng)濟全面而透徹的研究至少還會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黃仁宇是目前對明代經(jīng)濟全面考察的的第一人。他首先分析了具有代表性,并且數(shù)據(jù)較為清晰的1572年浙江杭州府(全府約田地四百二十萬畝)田賦的稅率,得出結(jié)論是稅率最高的仁和縣約為全部農(nóng)田的10.8%,最低的富陽縣約為3.3%,全府稅收收入占該地區(qū)全部糧食和絲絹的6.7%。
????然后又分析了1608年山西汾州府(全府約田地四百八十萬畝)的田賦稅率。得出結(jié)論是靈石縣稅率為12%,孝義縣為5.5%,全府平均8.3%。
????黃仁宇還進一步選取了更多的典型案例:
????1、1543年的湖廣安化縣,稅率為3.9%;
????2、1569年的南直隸溧陽縣,最高稅率不到農(nóng)田收入5.4%,最低不到1%;
????3、1570年山東省,最高稅率在8.6%到12.2%之間,最低在5.8%到8.1%之間;
????4、1573年福建省漳州府,稅率達12%(稅率過高的原因是同倭寇作戰(zhàn)而增加的附加稅);
????5、1580年左右山東曹州,稅率在8.5%到12.6%之間;
????6、1584年廣東順德縣,稅率在3.5%到6.1%。之間;
????7、1620年浙江開化縣,稅率低于6%;
????8、十七世紀初南直隸蘇州府吳縣,賦稅最嚴重的地區(qū),實際不超過農(nóng)業(yè)產(chǎn)出的20%。
????于是黃仁宇得出結(jié)論認為:十六世紀時候的明帝國,稅收不超過總產(chǎn)量的10%。這也符合明帝國“藏富于民”的基本國策。
????那么,如果明帝國田地產(chǎn)量10%有2100萬兩白銀的話,我們可以知道明帝國田地總產(chǎn)量大概在21000萬兩白銀左右,那么三餉的加派2100萬兩白銀大概是明帝國田地產(chǎn)量的10%。
????我們知道,三餉真正同時征收不過兩三年,還不是全部都攤?cè)胩镔x,至少有三百萬兩白銀來自于其他方面。
????即使三餉全部攤?cè)胪恋?,明帝國末期老百姓所要承擔的田賦負擔共計4100萬兩白銀,只是田地總產(chǎn)量的20%,僅從這方面看,絕非沉重得不可接受。
????我們還需要注意另外兩個數(shù)字,一個是隨著海外貿(mào)易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出現(xiàn)了通貨膨脹,在十七世紀物價水平上漲了40%;另一個是即使在和平年代,明帝國稅收的完額繳納從來也沒有超過80%,資料顯示加派的稅收在許多地區(qū)可能只完成了50%左右。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三餉的2100萬兩白銀還得大幅縮水,由此可見,明帝國即使是征收三餉的這一稅率也絕不會高到不可接受。
????我們還可以通過另外的數(shù)字來予以驗證。
????我們可以看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稅統(tǒng)計》統(tǒng)計的清代田賦數(shù)據(jù):
????年代糧食(石)銀(兩)
????順治十八年6,479,46521,560,006
????康熙二十四年4,331,13124,449,724
????雍正二年4,731,40026,362,541
????乾隆十八年8,406,42229,611,201
????我們知道,十六世紀晚期到時期世紀初期,中國大陸經(jīng)歷了長期的戰(zhàn)爭的破壞,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土地總產(chǎn)量大幅下降。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稅統(tǒng)計》統(tǒng)計的清代人口和田畝數(shù)據(jù):
????年代人?。冢┨锏兀ó€)
????順治十八年21,068,609549,337,640
????康熙二十四年23,411,448607,845,001
????雍正二年25,284,818683,791,427
????乾隆十八年102,750,000708,111,288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直到乾隆十八年,清帝國的人口和田畝數(shù)才相當明帝國萬歷年間的情況,這個時候清帝國的稅收,如果按照糧食每石1兩白銀來計算,則田地收入共計3800萬兩白銀,相當于明末田地正賦和三餉加派的總和,明末百姓的負擔和乾隆時期的負擔是差不多的,而乾隆年間,正是中國的“康乾盛世”,還是“永不加賦”的低稅統(tǒng)治時期。
????其實,清帝國在順治十八年到康熙二十四年期間,只有二千萬人口和六百萬頃的田地,,還能征收2100萬兩和六百萬石糧食的賦稅,略高于明帝國至少六千萬人口和七百萬頃田地的正常??稅,清初老百姓的負擔才是真的沉重呢。
????對比黃仁宇的結(jié)論與清代數(shù)據(jù)的核對,我們可以了解到,三餉加派只不過占到明代田地總產(chǎn)量的10%,使田賦增加到田地總產(chǎn)量的20%,這樣的征收水平并不高,而且在清代以這種稅率水平征收并沒有引起普遍的反抗。
????何況三餉在明末因為通貨膨脹和嚴重的拖欠,導(dǎo)致實際征收數(shù)額遠遠低于政府所期待的數(shù)字。由此可見,三餉絕沒有到“直接導(dǎo)致了明帝國的滅亡”這種地步,明代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也沒有到被榨干的狀況。
????3.歷史的原因
????我們知道三餉雖然成為了明帝國民眾前所未有的負擔,但其沒有耗盡明代的國力,稅率也在老百姓可以接受的范圍內(nèi),可為什么三餉在明末會造成這么惡劣的影響,而且被一致認為與明帝國的滅亡有著緊密關(guān)系呢?
????顯然,眾所周知的政府及官員腐敗之原因。
????為數(shù)十萬之眾宗室的供養(yǎng),藩王、權(quán)貴、宦官、勛臣占有大量土地并且享受免稅政策,地主豪強兼并土地又偷稅漏稅,地方行政官員胥吏營私舞弊,軍隊上軍官們貪污浪費嚴重??梢韵胂?,大量的負擔都被嫁接到普通農(nóng)民身上,三餉成為了壓彎駱駝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
????偏偏崇禎年間北方連年大干旱,瘟疫流行,農(nóng)民無法完成納稅任務(wù),只得逃亡,明帝國政府的荒政措施沒有發(fā)揮作用,絕望的農(nóng)民只有造反起義。
????以往無論是傳統(tǒng)史觀還是階級斗爭史觀,都集中在這些方面進行批評,使我們對皇帝奢侈浪費、政府極端無能、王室貪婪自私、官員貪污腐敗的明末亡國景象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可否認,這些現(xiàn)象是廣泛存在的,指責(zé)也不是毫無道理的,但是否這些現(xiàn)象就無可置疑的造成明帝國滅亡的結(jié)果呢?
????實際上,對于以上現(xiàn)象,學(xué)者文人們不無夸大之處。比如1587年刊行的《大明會典》記載的土地數(shù)據(jù)顯示:1393年為850,762,368畝,1502年為622,605,881畝,1578年為701,397,628畝。土地在明代中間的銳減被認為是土地兼并和有意隱瞞造成的,但最新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明初的數(shù)據(jù)沒有經(jīng)過全國性清丈,大多數(shù)數(shù)字只是隨意估計的,實際明初納稅田土面積要少于4億畝。
????其實,明政府對免稅土地限制非常嚴格,雖然不少皇帝對寵信加以賞賜,但有制度的約束,繼任者也會經(jīng)常清理這些土地。
????《萬歷會典》卷17田土條載:“勛戚莊田,五服遞減,勛臣止于二百頃,已無容議。惟戚臣如始封本身為一世,子為二世,孫為三世,曾孫為四世,曾孫之子為五世,以今見官品為始,以今見留地數(shù)為準,系二世者,分為三次遞減。系三世者,分為二次遞減,至五世止留一百頃為世業(yè)。如正派已絕,爵級已革,不論地畝多寡,止留地五頃,給旁支看守墳塋之人。”
????明代制度如此,那執(zhí)行的效果呢?
????我們來看一下黃仁宇統(tǒng)計的“免納正稅的田土”。
????類別位置
????畝數(shù)估計歲入估計
????支配
????皇莊順天、河間、真定、保定
????370萬畝(到1522年為止);50,000兩(16世紀晚期)太后開支
????200萬畝(此后)
????王府莊田山東、河南大部、湖廣一部,
????100萬畝(1500年左右);
????邊緣的山西和四川300萬畝(17世紀早期)
????任何時候都不可能超過
????100,000兩17世紀初福王受封200萬畝
????其他貴族莊田集中在北直隸
????440萬畝(到1530年為止);
????280萬畝(此后)
????50,000兩到90,000兩地方官員將收入
????解給勛戚重臣,
????有時也還田于國家京營草場北直隸
????未知11,000兩(到1580年為止);
????30,000兩(1596年)此收入解給太仆
????寺,有時也解給戶部
????太仆寺草場北直隸、南直隸、山東、河南
????300萬畝(1569年)
????92,400兩(1576年左右)解運太仆寺、
????南京和戶部
????皇帝御馬、象房
????和苑囿土地北直隸、山東和河南
????超過300萬畝
????34000兩解送戶
????(1580年-1590年左右)50,000兩部;中官征收
????16,000兩。
????上表可以發(fā)現(xiàn),真正免稅的田地落入王府和貴族手中的,任何市斗都沒有超過30萬兩白銀,很難對明代經(jīng)濟產(chǎn)生持續(xù)惡劣的影響。
????明末所暴露出來的經(jīng)濟問題,很多是明代始終都存在的問題,并不能單單歸咎于明末的腐敗。
????比如農(nóng)業(yè)地區(qū)田地的計量單位是畝,明代規(guī)定,五尺為一步,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在實際測量過程中,步有大小,就會造成差異。土地肥沃的長江三角洲,一畝可以產(chǎn)3、4石米,而干旱的西北部,畝產(chǎn)不過半石。即使同是長江三角洲,土質(zhì)也變化多樣,分別存在山丘、池塘、沼澤等地貌,再加上很多地區(qū)存在河水退落后形成的土地,在漲水時期則土地淹沒。明代田地還有官田、民田之分,官田還有一沒、二沒、三、四沒之分,稅率各不相同,一般來說,官田征收的稅率要高于民田,以至許多人將官田當作民田報稅。這些使得稅收極其復(fù)雜,單一稅率根本無法適應(yīng)不同的情況。
????與土地的復(fù)雜性相比,明代財政部門戶部人員嚴重不足。1390年,戶部官員只有51名,加上160名處理文書事務(wù)的吏。十六世紀七十年代晚期,戶部官員增加到74名官員和165名吏。稅收任務(wù)不得不依賴行政官員來執(zhí)行。
????而同樣的,明帝國的行政官員也極少。1371年,整個明代地方官員總數(shù)僅有5488名。十六世紀早期,整個帝國文官20400名,吏員總數(shù)為51000名(還包括了供職于軍隊的吏)。
????一般來說,一個大約十萬人的縣,一般只有6個正式官員和吏來統(tǒng)治。即使如此,縣官還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在十六世紀晚期,絕大多數(shù)的官員只有三年的任期,由于“回避法”,他們被委派到遠離自己家鄉(xiāng)的地方,既不熟悉風(fēng)土人情,又語言不通,等到稍微熟悉轄區(qū)內(nèi)具體事務(wù)時,任期也快結(jié)束了。
????有明一代,而效率低下的行政機構(gòu)決定了明代田地的稅率始終只能保持在一個額定的非常低的水平上。何況任何征收賦稅的行為都會被認為是不道德和給后任留下難題的,多余的賦稅也會被認為會
????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財政危機,這一點在上面崇禎皇帝部分的論述中已經(jīng)說明的相當充分。國家財政困難,導(dǎo)致發(fā)生饑荒,沒有錢去賑濟;發(fā)生戰(zhàn)爭,沒有錢支付軍餉。沒有錢賑濟災(zāi)民,饑民作亂;沒有錢發(fā)軍餉,致饑兵作亂。饑兵與饑兵結(jié)合導(dǎo)致大規(guī)模的國內(nèi)叛亂。政府軍隊缺乏戰(zhàn)斗力,導(dǎo)致國家既無法消除外部侵略,也無法肅清內(nèi)部叛亂。財政危機導(dǎo)致軍事危機,軍事危機導(dǎo)致更大的財政危機,如此惡性循環(huán),明朝最終走向滅亡。
????表面上的原因是如此了,但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國家為什么發(fā)生財政困難?難道說象明朝這么大的一個國家,賦稅收入居然還無法應(yīng)付一些意外的自然災(zāi)害以及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么?要知道歷史上許多比明朝小得多的國家,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連年軍事行動都尚且游刃有余。戰(zhàn)國時期的那些國家就不必說了,趙國、秦國,許多次戰(zhàn)爭都動用幾十萬大軍,以后的如三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等等都可以舉出許多例子。反觀明末,不必去說名義上軍隊數(shù)量多少,真正實質(zhì)意義上動用軍隊十萬進行一次戰(zhàn)爭已經(jīng)是接近極限,超過十萬一點還可以,如果接近二十萬則國家財政就已經(jīng)無法維持。一個這么大的國家,一個耕地面積十億畝以上,人口接近二億的國家,賦稅收入居然少到連招募二十萬真正有戰(zhàn)斗力的精兵都做不到,那這樣的賦稅收入只能說已經(jīng)少到了不正常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