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長煞費苦心,引本王來此,有何見教?”
梁王的目光威然掃過老道,而老道則淡然一笑:“不敢。梁王殿下既然于潭柘寺進香,又怎么能不到這一步之隔的敝觀來奉燭呢?”寬大的袍袖揮了揮,彌清即刻將三清殿大門關(guān)閉。
梁王亦微笑以應(yīng)之,只是警覺地再次掃視三清殿內(nèi)的情形,并且悄然將魏蘼扯到了他的身后。
“殿下,無須對貧道如此戒備。臣鄭三合,只是想請殿下來敝觀上柱香而已!
處變不驚的梁王現(xiàn)出了驚異之色:“你,是建文朝翰林待詔鄭三合?”
老道整冠束服,伏地叩首。
“是。臣,建文朝翰林待詔鄭三合,在此給梁王殿下叩首。”
“建文朝之時本王尚未出世,只知皇爺爺經(jīng)‘靖難一役’,順民心而登大寶,是為天下安定。建文帝于宮火失難,天下共哀之。本王雖無心于朝堂之事,但知翰林待詔鄭三合的詩文名滿天下,本王極其推崇。相傳‘靖難’之后你下落不明,卻原來深藏這潭柘山中修道成仙。”
梁王慢條斯理踱著步子,魏蘼緊隨其后亦步亦趨,此時的她已下了決心,死,亦要死在他的手里。
鄭三合雖然伏地叩首,卻是冷笑不止,說道:“所謂‘靖難’之事,眾說紛紜,永樂既登了大寶,便由著他說,然事實真相又有幾人知曉?”
“你既說史載非實,那么事實又如何?”
鄭三合起了身,撣衣拂袖,對梁王恭首,禮數(shù)周全。
“當年喪身宮火的,并非圣上,而是他的貼身內(nèi)使自愿替身。三合等二十二大臣護送圣上出亡,一路奔逃,輾轉(zhuǎn)流離,到了大閩東部的福寧郡!
“那里風光錦繡,百姓淳樸,圣上便在金邶寺出了家,從此不思世事,安心禮佛。臣等也就在金邶寺山下一個叫做上金貝的村子里住了下來,植桑種麻,安居樂業(yè)。然永樂竟仍不肯放過,連年暗中搜尋圣上下落,甚至疑心圣上西逃海外,竟令鄭三保接連幾次下西洋追查。如此逼迫于圣上,臣等日夜為圣上安危擔驚受怕,又叫臣等如何能夠安于郊野?”
梁王淺笑了笑:“三保出使西洋,實乃邦交之政,利國利民,并非搜尋王叔下落,是你等多心了!
“孰是孰非,千秋自有公論。臣雖隱于野,從未曾敢忘靖難之恥,一心只為建文帝復(fù)位而奔走于大江南北,招募老臣舊部以克不時!
梁王雙目一寒:“這其中,也有漢王一份吧?”
鄭三合點了點頭:“當今朝局撲朔迷離,尤其是漢王的蠢蠢欲動,給了臣一個契機,原本臣在暗中推波助瀾假手漢王欲將朝局再攪個天翻地覆,然而漢王卻是難堪大用,幾次出手都是功敗垂成。永樂帝駕崩對于臣來說,是個大好時機,萬事均安排妥當,只需當年的舊部聯(lián)合漢王、趙王一舉攻入紫禁城,便可大功告成!
鄭三合說到悲處,哽咽難忍,老淚潸然而下。
梁王隱隱感到危機迫境,若當年鄭三合一舉成功,不知父皇母妃尚能安坐紫禁城否?
魏蘼忍不住問道:“既是萬事俱備,又因何半途而廢?”
鄭三合經(jīng)這一問,頓時大放悲聲。
“臣千算萬算,就是沒有算到,帝隱逸于野久矣,再無出山之心。臣等在帝面前跪伏了三天三夜,帝亦斷食三日,寧愿誦經(jīng)念佛而不愿隨臣等回京入主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