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帝的支持下,社會民工黨領袖,帝國首相奧托?鮑威爾所主導的“四年國家投資計劃”方案最終在帝國議會中通過,從1921年開始得以實施。借助在美、英、法等國所發(fā)行的大約二十億英鎊的“國家債券”和在國內發(fā)行的三百五十億克朗“建設債券”,以帝國政府牽頭所組織的三百多項國家重點工業(yè)項目建設工程開始付諸實施。
計劃經濟本身并沒有什么錯誤,但過于嚴格的計劃體制本身就會造成經濟運行的僵化,計劃經濟本身是對于市場經濟的完善和補充,以彌補自由經濟的不足。蘇俄經濟政策所犯的最大錯誤是用計劃經濟完全取代了市場經濟。
這在后世的某東方大國就已經糾正了這個錯誤。
后世蘇維埃聯盟的崩潰導致許多人認為計劃經濟完全不如市場經濟,其實也未必。聯盟崩潰的主要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長期的經濟封鎖,而蘇維埃聯盟被限定在一個封閉的狹小市場之中,四億多人的市場是無法與四十多億人口的全球市場在經濟發(fā)展上長期對峙下去的。如果一個人口大國,比如說是中國,一直處于那個聯盟當中,在那場經濟競賽中就不一定就會輸給西方集團。
所謂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只是為了經濟封鎖所找的借口。
在后世,即使是一直在宣揚所謂“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國家干預經濟運行情況的痕跡也隨處可見,社會*主義理論他們拿去用了,只是在嘴上卻打死也不承認。
為什么奧地利制訂的是四年經濟計劃,而不是三年或者五年?
對此財政部長希法亭的解釋說是這種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投資計劃是根據國內大多數大型工業(yè)企業(yè),比如鋼鐵廠、造船廠、重化工廠和大型機械廠、礦山等從開始建設到最終投產的投資建設周期來計算的。這讓李想稍微明白了一些,后世蘇聯或是中國的工業(yè)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肯定要低于現在的德奧,大型工礦企業(yè)或是交通、能源等投資項目的建設周期一般在五年左右,所以才有了所謂的五年計劃。而在工業(yè)技術比較發(fā)達的德國和奧地利,提出這樣的四年計劃也不足為奇。
第一期的四年國家投資計劃實際上涵蓋的范圍很廣,僅工業(yè)、交通、能源和采礦業(yè)項目就多達2000多家企業(yè),包括鐵路、公路、港口、發(fā)電、汽車制造、電力電器制造、重型機器制造、機械加工、農業(yè)機械、重型化工、造船、鋼鐵、有色金屬和大型無線電設備等諸多行業(yè),其中重點國家投資工業(yè)企業(yè)有352家,這包括5座大型煤礦,4座大型鐵礦,4家大型鋼鐵集團,2座大型的鋁冶煉廠,7家汽車公司,6家飛機制造公司,3家大型拖拉機制造公司,6家超大型的化工聯合企業(yè),5家煉油廠、5家大型造船廠,16座大型水庫和水電站等重點建設項目,這些重點工業(yè)建設項目的投資規(guī)模都超過了2000萬克朗。
這對這個時代的歐洲來說,私人企業(yè)很難迅速達到這樣的投資規(guī)模,在壟斷經濟發(fā)達,私人企業(yè)原始積累資本較為充足的美國卻比較常見。
在這其中能源、礦產和交通是投資的重點,而十六座大型水電站的建設,六座在奧地利,三座在巴伐利亞,二座在薩克森,另外五座在巴登和符騰堡。在這些大型水利電力工程完成后,會極大地改變帝國內部的能源供應,水利發(fā)電會占到奧地利和南德意志能源供應比重的百分之三十左右。這樣,以機械制造、汽車制造、化學工業(yè)和電器工業(yè)就成為了整個帝國工業(yè)發(fā)展的主要支柱。
在每年超過200億克朗以上的巨額“國家投資”帶動下,整個帝國經濟每年都保持著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隨著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和農業(yè)機械的廣泛應用,刺激了國內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新機器的使用和技術方面的進步,使得整個國內的工業(yè)生產率在逐步提高,大規(guī)模的裝配流水線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力、機械、造船等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