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陳紹寬海軍上將為首的一支中國海軍代表團乘郵輪抵達的里雅斯特。
由于中奧經濟合作密切,作為共和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合作國,往返于奧國和中國之間的遠洋郵船生意還都很好。
在他以往的認識里,奧匈海軍應該要比德國、美國和英國這樣的一流海軍強國要稍差一些,但在1932年向奧國船廠訂購了四艘驅逐艦之后,他對奧地利海軍的看法發(fā)生了很大改變。至少,他們建造的那四艘驅逐艦不僅價格便宜公道,從性能上來說也遠比英國人的驅逐艦要好,甚至堪比一些舊式的輕巡洋艦。
實際上陳紹寬在上次歐戰(zhàn)期間一直呆在英國,他的某些觀點也正是英國海軍大部分人的看法。但在深入了解了奧匈造船工業(yè)的現(xiàn)狀后,他發(fā)現(xiàn),實際上現(xiàn)在整個奧匈帝國的造船工業(yè)能力并不亞于英國,他可以肯定,奧匈帝國海軍已經有能力躋身于世界一流海軍的行列,其隱藏的造船工業(yè)技術和能力足以與美、英、法這三大海軍強國相抗衡。
海軍對裝備的依賴程度要遠遠超過了陸軍。
陸軍可以通過擴大兵員數(shù)量來減少裝備上的差距,但海軍裝備上的差距在海洋戰(zhàn)場上是根本無法彌補的,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只能跑。在海上逞一時之勇的結果,就是憑白給對手增加戰(zhàn)功而已,比如上次大戰(zhàn)期間的科羅內爾海戰(zhàn)。
另外一點就是海軍裝備的弱勢有時會讓人感到絕望又無可奈何,就如“斯佩艦隊”在遇到英國皇家海軍的“無敵”號戰(zhàn)列巡洋艦時,打又打不過,跑又跑不掉,每當讀及海軍史的時候都會令人不勝唏噓。
在1928年武漢政府基本上統(tǒng)一國內政局之后,也開始學習“蘇俄模式”,并結合“奧地利模式”的某些優(yōu)點,開始了國民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綱要”。隨著“一五計劃”的逐漸完成和“二五”計劃的開展,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讓國內工業(yè)生和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發(fā)展的勢頭。
由于紅色蘇俄和紅色中國是世界上在經濟大危機中僅有的兩個經濟仍然保持快速發(fā)展的國家,而且因為這兩國都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這造成在進入三十年代后,整個世界的gc主義思潮蔓延。西班牙布爾什維克首先贏得了大選,其后在法國,社工黨也開始上臺執(zhí)政。
而在德國,上臺的埃希曼政府實行的是一種所謂的“國家社會*主義”,反而是在奧地利,已經執(zhí)政長達十二年的社工黨政府因為這場危機而垮臺,保守派贏得了選舉。
這被朱亞什維利稱之為“修正主義的失敗”。
當然,紅色中國也被其稱為是另一個“修正主義國家”。
因為中國的土地革命進行得并不徹底,而且資本家們依然“逍遙法外”,許多過去的大地主搖身一變,成為了所謂的“紅色資本家?!彼麄儗λ接衅髽I(yè)實行的“公私合營”和“股份制改造”也背離了gc主義原則。
隨著經濟發(fā)展和財政狀況逐年好轉,直到“東北事變”之后,中日關系變得十分緊張時,李德林同志意識到了自己與日本海軍之間的巨大差距,這才開始重視起海軍建設來。
這才有了1932年向奧地利船廠訂購的四艘所謂“四大金剛”,也就是四艘排水量為1850噸的“島”級遠洋型驅逐艦。
造船業(yè)的發(fā)展是一個國家綜合工業(yè)能力的體現(xiàn),在這方面,紅色中國與世界強國之間還是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學習西方的工業(yè)技術和先進經驗”,也是建設海軍必要的一道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