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大娘林曾很熟悉。
她是白老胡子的老伴,林曾在玉林村吃過的第一頓飯,就是白大娘的手藝。
在林曾的記憶中,這位大娘成天臉上掛著冰霜,一副大家都欠她錢的模樣,實際上卻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大娘。
林曾玉林村的大院子,就是交給白老胡子老倆口幫忙維護,兩位老人手腳利落,這幾年下來將大院子照料的很好。
不過,眼前的白大娘,與他印象里的樣子,有很大出入。
人靠衣裝,衣新人新。
林曾當初看到的白大娘,是一個五六十歲的婦女,穿著七八十年代的洗得發(fā)白的老衣服,整個人看起來并不精神。
如今似乎在擺攤賣小食手藝的白大娘,穿著一件黑色的t恤,t恤前印著一只小豬佩奇,搭配一件牛仔褲,簡單卻清爽,比以前一下子年輕了至少十幾歲。
“白大娘?!绷衷χ呓状竽飻[攤的位置,發(fā)現(xiàn)這個小攤位并不是私人隨意搭成。
與異度公司的植物島的美食小站有些相似,無論是攤位的帳篷,桌椅,還是烹飪臺都是統(tǒng)一的風格,明顯有經(jīng)過仔細規(guī)劃。
而且,這路邊的位置,并不僅僅只有白大娘一家攤子,還有其他特色小攤,風格也都一樣。
“林老板,好久沒見你,我家那老頭子經(jīng)常念叨起你。”不知是不是生活發(fā)生極大的改變,白大娘的脾氣也比以前好多了,拉著林曾坐下,給他端上一份售賣的食物。
白大娘擺攤賣的是自己的拿手食物,林曾當初剛到玉林村,吃到的第一頓飯,就是白大娘的酸辣面湯和油酥餅。
沒想到幾年不見,白大娘就依靠這個擺攤做生意了。
而且看攤位上的人數(shù),這生意還不賴。
“林老板,我早上碰到酒老姑,她說今天要檢查村東的花田保護欄,沒聽說你要來呀?”白大娘將食物放在林曾面前,問道。
“我沒說,直接來了。”林曾拿起一塊剛出鍋的油酥餅,咬了一口說道。
下飛機后,林曾還沒吃上食物,端來的面湯和餅,正好給肚子塞一點東西。
不過,雖然白大娘的面湯和油酥餅用量十足,旁人完全能當午餐,但對林曾來說,實在有點兒少了。
只能當個餐前小點。
吃面的時候,林曾與白大娘閑聊。
白大娘話不多,但句句都在點上,三言兩語,就把一些村子里的大變化說透了。
首先,村子里人多了。
不僅是村子里青壯一輩皆搬回來,隨著村里小學恢復,小娃兒也跟著父母回來了。
玉林村的游客越來越多,為旅客提供服務的崗位缺口很大,別說是青年人,就是村子里的老婆子老頭子,都能找到一兩份薪水不錯,工作量輕松的活計。
像白大娘這樣有一門好手藝的人,日子過得更加滋潤。
甚至,許多縣城里,城市里的年輕人,也反而跑到村子里,尋找就業(yè)的機會。
其次,村莊風貌大改。
村鎮(zhèn)收入大增,資金反哺村民,基礎設施高投入,讓破舊老朽的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林曾現(xiàn)在還沒入村,不過僅看村莊外圍的旅客接待處,入口售票點,特色攤位,還有電動車車站這些建筑,就能猜測到,村莊里的環(huán)境一定會讓旅游者滿意。